当前位置: 脑积水专科治疗医院 >> 脑积水常识 >> 以为是颈椎病,真正的ldquo元凶
近日,肇庆一名36岁的男子后脑勺肿痛、肢体无力、走路不稳,一度误认为是颈椎病,最终查明是脑肿瘤,并成功做了切除手术。
医生提醒,后枕部疼痛、行走不稳是小脑肿瘤常见的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颈椎病。
后脑勺阵发性疼痛,当颈椎病在治来自肇庆的章威(化名)正值壮年,但近一年来,他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
大概从年初开始,他时不时就觉得自己的后脑勺十分酸痛。医院诊断为颈椎病后,章威接受了理疗,但后脑勺处的酸痛感并无缓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初,视力一向正常的章威,发现自己看东西有些模糊还出现了左侧肢体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
章威开始怀疑可能不是颈椎病这么简单,医院做了全身检查。最终查出是脑袋里的问题——头部MR检查结果显示,其右侧小脑区囊实性病变。
为寻求进一步诊疗,7月底,章威辗转医院。
紧急手术切除鸡蛋般大的肿瘤医院神经外六科主任吴杰仔细查看了他的影像检查资料发现,患者右侧小脑半球及蚓部多发占位性病变,其中右侧小脑半球的病变直径约5cm,足有鸡蛋般大小。颅内占位效应明显,并有梗阻性脑积水及脑疝形成。
▲术前头颅MRI:右侧小脑半球显示囊实性占位性病变针对患者的情况,神经外六科团队进行了详细研究,最终一致认为首先要解除梗阻性脑积水问题,缓解高颅压危象,再治疗肿瘤。
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神经外六科团队急诊为患者实施脑室钻孔引流术。次日,在全麻下为患者实施右侧小脑半球及蚓部多发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术后头颅MRI:右侧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后改变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后脑勺酸痛、行走不稳等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WHOI级。
偏爱青壮年的良性肿瘤血管母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又称为血管网织细胞瘤或者成血管细胞瘤,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中胚层的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异常所导致。
吴杰介绍,后颅窝是该肿瘤最主要的病变部位,根据肿瘤位置、形态大小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小脑及脑干受累症状,临床上多表现为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伴有颅内压增高者或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脑疝危及生命。
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30-40岁青壮年人群的脑肿瘤。吴杰解释,“该病变为良性,及时手术全切后,预后相对较好。”
编辑任君飞责编
张秀丽来源
医院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推荐阅读本土确诊零新增!广州两国际航班熔断,深圳机场紧急提醒翟燕珍:专注护理二十载,践行无悔誓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