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静脉治疗专科护理组为1岁患儿实施经下腔静脉PICC置管术,为患儿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的静脉通路。医院开展的首例小儿经下腔静脉PICC置管技术,填补了静疗组在小儿经下腔静脉PICC操作技术的空白,标志着静疗专科护理工作又上新台阶。

申晓红查看患儿恢复情况

据悉,该1岁患儿李宸(化名)因“感染后脑积水”在神经外四科住院治疗,需要长期用脂肪乳、氨基酸等高渗性液体,为保护患儿静脉同时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十三病区(神经外四科所在病区)医院静脉治疗专科护理组长、内科总护士长兼三病区护士长申晓红会诊。

静疗小组团队评估患儿血管情况

“患儿血管细,四肢血管穿刺困难,成功率低。”申晓红表示,术前经过充分评估,深入探讨和分析,与主管医生协商后,考虑到患儿躁动难以配合手术,为保证置管成功拟行全麻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

当日,在麻醉科医生吴哲、手术室护士长于晶晶、麻醉护士于增磊及静疗护士赵海霞的大力配合下,申晓红首选患儿右上肢贵要静脉置管。随着一针见血、送导丝、扩皮、送鞘,一切顺利,送管到预测长度2/3时遇有阻力,出现送管困难,随即变换体位,结果依然无效,请示麻醉科副主任方七五后立即启动下腔静脉PICC置管术方案。

申晓红立即重新评估血管、消毒、定位后在超声引导下稳准进针,一次穿刺成功,到达预测长度后,回抽回血良好,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位置良好。目前该患儿治疗顺利,未出现并发症。

在多学科的协作下,成功完成首例全麻超声引导下下腔静脉PICC植入术,不仅大大减轻了患儿的恐惧与紧张,同时也为中长期输液,特别是上肢静脉穿刺困难及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医院在建立静脉血管通道技术上再上新台阶。

申晓红表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沿血管走向导管尖端最终到达上腔或下腔静脉。避免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带来的血管损伤,减轻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能够保护外周静脉。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达数月,乃至一年,置管成功率高、创伤小、外周感染率低,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

(静脉治疗专科护理组)

身心护佑健康同行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zl/118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