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士良教授(-),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教学相长,学验俱丰,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提出中医药事业要按照自身规律,发扬优势和特色,尤其关于提高中药炮制质量与疗效方面有独到的认识和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侯士良教授,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进行继承总结学习,现将其对提高中药炮制质量与疗效的认识和部分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炮制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侯士良教授认为药物炮制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的疗效,实质是指中药饮片的疗效,所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加工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饮片,才能符合治疗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于临床,产生独特的疗效;中药必须依据药物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采取适宜的炮制方法;中药炮制必需得当,达到临床应用规定的药性和质量要求;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应尽量通过炮制减少或消除,使其最大限度地符合治疗要求,取得最佳药效。

2 炮制必须达到质量要求

侯士良教授主张中药炮制“贵在大小分档,贵在辅料吸收均匀,贵在炮制程度适中,贵在形色气味俱全”,以此来把握炮制的“度”,才能真正提高中药炮制质量与临床疗效。

2.1炮制贵在大小分档大小分档炮制是保证药材

或饮片在相同环境和时间内,通过规范操作达到浸润速率、受热速率一致,组织状态相同,程度均匀一致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大小不分炮制,导致太过或不及、药性有异的重要措施,借以达到饮片质量优良。大小分档炮制是提高炮制质量的重要法则,必须贯彻到炮制的全过程中。在切制前浸润软化药材时,尽可能减少药材浸淋水中的时间,避免“伤水”和药效物质流失,应大小、粗细分档软化,以“少泡多润,药透水尽,确保药性”为原则,如白芍、大黄、川芎等;在炒制药物前应大小分档,分次炒制,避免加热时因大小不均,导致药物受热不匀,生熟不匀甚至炭化的情况,如土炒白术、焦神曲、生地炭、炮山甲、蛤粉炒阿胶等;炙法炮制药物前应大小分档,分别炮炙,使药物受热时间、程度一致,质量一致,如酒白芍、醋乳香、盐杜仲、姜竹茹、炙黄芪等;在蒸法炮制药物时也应大小分档,分别蒸制,利于蒸透,避免“伤水”。如酒蒸地黄、制何首乌、酒肉苁蓉、蒸黄精等;煅制药物前,须将药物敲、砸成小块,置耐火熔器内煅至红透,使之受热速率和时间一致,如枯矾、煅磁石、煅石膏等;在煮法炮制特别是炮制毒性中药时,必须大小分档,分批煮制,使透心速率一致。如川乌、草乌、附子等;在复制法炮制前也必须大小分档。如在半夏的炮制过程中,无论是清半夏制法中的矾泡、矾煮、矾淹、白矾面粉制、矾姜甘草制;姜半夏制法中的姜矾煮制、姜矾腌制、姜矾蒸制、姜炒、姜矾甘草皂角制;还是法半夏制法中的石灰甘草制、石灰水制、灰矾甘草鲜姜制、石灰甘草皂角生姜制等都要求大小分档、分别炮制,使泡(煮)透程度均同。

2.2 炮制贵在辅料吸收均匀辅料吸收均匀是发挥

辅料的药性和功能,保证炮制品药性均衡一致、内在质量统一的重要措施。炙法炮制时,辅料要与药物拌匀,闷润至吸尽或渗透到药物组织内部后再进行炒制;或辅料要均匀喷洒在药物上;辅料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匀闷润。总的目的和要求是辅料要均匀吸收,充分发挥辅料的药性和功能。如酒当归、醋延胡索、醋五灵脂、盐杜仲、盐车前子、姜厚朴、炙麻黄、炙百合等。蒸法炮制药物时,须用液体辅料拌蒸的药物应待辅料被吸尽后再蒸制;加辅料蒸制完毕后,容器内有剩余液体辅料的应拌入药物后再行干燥,保证辅料均匀吸收和药性殷实,如酒蒸大黄、黑豆汁蒸何首乌、醋蒸五味子等;煮法炮制中加液体辅料煮制时,要求“药透汁尽”,以免损失药效,如制远志、制吴茱萸等。但有毒药材煮制后的剩余汁液应弃去,并妥善处理。炖法也要求炖至辅料完全被吸尽。以上都说明辅料吸收均匀在保证炮制质量,充分发挥药效上的重要认识和学术意义。

2.3炮制贵在程度适中中药炮制,贵在适中,这是

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词典对“适中”的解释为:既不是太过,又不是不及。就是正好、正合适。适中就是炮制中药需要把握好的“度”、炮制要达到的标准。饮片切制应本着“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细而不粉”的原则,切成薄厚适中、大小适中,长短适中,宽窄适中的饮片,利于药效物质溶出、煎出,如动物骨、角质类药宜切成极薄片,如羚羊角、水牛角等;质地致密、坚实者,宜切薄片,如乌药、槟榔、天麻等;质地松泡、粉性大者,宜切厚片,如山药、甘草、南沙参等;纤维性强的药材宜切斜片,如桂枝、川牛膝、银柴胡等;肥大致密者宜切直片,如天花粉,白术、何首乌等;皮类、叶类、薄果皮类药材宜切细丝,如黄柏、厚朴、合欢皮等;宽大叶类和皮类药材荷叶、淫羊藿、冬瓜皮等宜切宽丝;全草类药物宜成切段,如荆芥、益母草等,便于药效物质煎出。如果切制饮片的规格太薄或太厚、过宽过窄都将影响药物疗效。饮片炮炙要把握好辅料用量适中,单次炮制量适中,翻炒速度适中,掌握火候适中。适度的辅料炮制,可使药物原有药性取舍、增减、改变、增利除弊,扩大应用。如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减轻副作用,改变药性等。辅料过多过少均能影响炮制质量,如炙法炮制时,辅料用量过多则药物吸收不尽,不易炒干;过少则不易与药物拌匀。炒法炮制时,如麸量过多,烟气过足,易熏焦药物;过少则烟气不足,药物色泽不均。土炒时土量过多,土易过热,药物易焦;过少,则挂土不均。单次炮制量过大,药物吸收辅料不均匀,受热不均匀;过小则效率低下。如烫(炒)法炮制时,投料量过大,会使辅料温度骤降,药物受热不均,易产生夹生;过少则易烫(炒)焦药物。翻炒速度过快,药物受热时间短,翻炒时间长,易撒落和被铲碎;过慢则锅底药物易焦枯。用火的强弱,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所炮制药物的性质、辅料的性质和用量等不同综合把握适中度,使药物受热、浸润均匀,程度、色泽一致,达到临床用药的质量要求。避免应炒黄药物焦化、炒焦药物炭化、炒炭药物灰化等太过或不及情况发生。如盐炙时火盛过热盐析结晶;姜炙时过热姜汁变性;煅制时间过长易灰化;蒸煮过久,药效物质易变化、损失。掌握火候适中,增强药性,提高疗效。

2.4 炮制贵在形色气味俱全形色气味俱全是中药

炮制品质量优良的重要标志,是经验鉴别的重要切入点,只有形、色、气、味全部合格,才能判定炮制品合格。形即饮片的形状。每一种饮片都有固定的形状,都应均匀整齐,色泽鲜明,表面光洁。形状的变化即预示着品种和质量的改变,如佛手饮片,顶端应有3~5个手指状的裂瓣,若没有裂瓣且中央有明显中脉则是佛手瓜。炒王不留行呈类球形白花,若大部分呈小球型、乌黑色,不是生品就是僵籽。还有一种形状改变就是不按规定厚度、长度、宽度切制饮片,且严重超标,医院、饮片企业的调查,结果触目惊心。色即饮片的颜色。中药饮片都有固定的颜色,生饮片的色泽较为鲜艳,如花叶类的红花、金银花、侧柏叶等;黄芪、粉防己、大血藤等有菊花心、车轮纹;其它如槟榔、鸡血藤、苍术、蒲黄等颜色都十分明显;熟饮片则有的比原色加深,有的则改变了原色,如甘草生品黄色,蜜炙后则变为老黄色;生地棕黑色、熟地则乌黑光亮。药物固有颜色的变化即是药品质量的变化,如白芍泛红、黄芩发绿就是软化、切制、干燥不当所致;炒山药、炒白芍、炒白术等饮片两面颜色不一致,即是辅料用量,翻炒速度不当所致。若炮制不当、贮存不当、干燥不当等均可引起颜色变化而降低药效。所以,从中药饮片的颜色可以明显看出其质量的好坏,必须认真对照各炮制品的色泽标准,严格炮制质量。炮制品均有固有气味,是药性的体现,也是饮片质量的重要因素。生品饮片特别是芳香类中药饮片都有浓烈的香气,如羌活、薄荷、白芷等;有的饮片有特殊的气如白藓皮、鱼腥草、阿魏等;有的饮片有特殊的味如鸦胆子、黄芩、苦参的苦;饴糖、甘草、龙眼的甜;五味子、山楂、山茱萸的酸;干姜、荜茇、肉桂的辛等。炙品除具有生品的气味外还具有辅料的气味,如酒炙、醋炙、蜜炙、姜炙、盐炙等。部分药物炮制后不良气味得到了纠正,如乌梢蛇、九香虫、五灵脂、马兜铃等。实际上,每种炮制品都有其固有的气和味,气味的改变同样标志着炮制品质量的变化。如气、味减弱或无气、无味,或出现异气、异味等。炮制不合法度,就会失其固有的形、色、气、味,即使是炒炭药物也不例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固有的气味,花、叶、草类炭药仍可清晰辨别药物的原形。所以说,形、色、气、味俱全是炮制品合格的重要标志。是对炮制操作的要求,也是检验炮制品是否合格的标准。

3 结 语

综上所述,导师侯士良教授在提高中药炮制质量与临床疗效方面的研究较多并有独特的见解,着眼于实际应用。强调炮制时应大小分档,注意辅料吸收均匀,掌握炮制程度适中,保证形色气味俱全,提高中药炮制质量,确保治疗用药安全有效。真正做到药好效宏,充分发挥中药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原文发表于《辽宁中医杂志》年9期,由中医智库编校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和原杂志所有,中医智库谨表谢意!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中医智库点评部分恐有违原文之本义,仅供参考,中医智库与您分享中医好文章!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何需求,请







































白癫疯医院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jc/27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