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脑积水专科治疗医院 >> 脑积水症状 >> 脑室扩大与阻塞型睡眠呼吸障碍的关系
文
谭东
图
网络
今天我们来谈谈脑室扩大与阻塞型睡眠呼吸障碍(OSAS)的关系。
一、脑室扩大脑室扩大又称之为“脑积水”,是指脑内的脑脊液较多,特别是在脑室内的脑脊液增多。也是脑萎缩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类型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梗阻性脑积水”。
由于病因的不同还有其他的分类形式。老年人群中交通性脑积水的病变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发生摔倒,头部损伤后,会在数年之后出现“脑积水”的表现。
大脑的脑室系统是产生脑脊液,并使脑脊液在此系统中循环流动的腔室结构,位于大脑的中间位置。有双侧大脑半球实质中间的侧脑室,位于脑正中部位的三脑室,中央导水管,以及位于中央部位脑干与小脑之间的第四脑室,脑表面的蛛网膜下腔。
脑脊液自侧脑室与四脑室中的脉络丛分泌产生后在脑室系统中循环流动通过蛛网膜下腔中的蛛网膜颗粒,以及硬脑膜中的淋巴管流进颈静脉后进入血循环。
其中,脑脊液大作用是将大脑组织实质内的代谢废物通过脑实质内的类淋巴系统带出脑组织,在经过脑脊液循环进入血液系统使其经肾脏、肝脏或肺脏分解或排出体外。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需要动脉压力的驱动,并且受到颅外静脉压力的影响。而这几个因素通过颅内脑脊液压力的变化来体现。
二、颅内压(ICP)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
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
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
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
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
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低。
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侧压时如压迫颈静脉,颅内压立即升高。
咳嗽、喷嚏、憋气、用力等也引起颅内压相应明显波动。因此早在年Pallock和Boshes就认为,颅内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压作用于颅外大静脉的结果。这种解释至今仍被公认是较合理的。
三、颅内高压综合征的表现01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
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以提高脑灌注压,同时伴有呼吸节律减慢,呼吸深度增加。
这种以升高动脉压,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和呼吸节律减慢加深的三联反应,即称为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或库欣(Cushing)三联征。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02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Langfitt等()经动物实验表明,由于颅内容物的代偿作用,外界病理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颅内压变化,颅内容物体积与颅内压力的数量增加并不呈直线关系,而是呈指数关系。
这种关系也可以用颅内的可塑性(plasticity)与顺应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zl/1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