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十月燥气当令。中秋多受温燥之邪侵袭,晚秋则多为凉燥外感。受秋燥的侵袭,人们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燥病特征:口舌溃疡、便秘等。

秋季的时间划分

中医根据五运六气,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这样每个季节是73天零5刻,春季始于“大寒”节,为木运,气候特点风多。夏季为火运,主暑热。夏秋之交,是长夏,为土运,主湿。秋为金运,始于白露前一周,终于立冬后4天,主燥。余下时间为冬季,冬季为水运,主寒。

另外,节到,必须气也到,才能说是进入了这个节气,才具有这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如时节已经到了处暑过7天以后,一个地方的人均有咽皮肤干燥、早起嘴唇干燥等情况出现,才可判断燥气已至。南北方地域有差别,北方燥气来得早些,南方燥气到的晚一点。所以“秋天”并非从“立秋”开始,中医认为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均属于长夏季节。雨水多,闷热潮湿,人在气交之中,最易感受暑湿之邪,最忌讳用滋阴润燥的治疗思路和药物。

秋燥的特点

秋,属阳明燥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所以秋季以“燥”为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其一,燥易伤肺津,秋风一吹,皮毛受之,易出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皴裂等症。其二,肺属金,秋季主燥金之气,同气相求,内外感应,故秋燥之气最易伤肺。秋燥之时,易患肺系疾病。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感受燥邪,也易出现大便干燥。3其三,秋燥时气,如有秋燥时邪致病,此属“外燥”,治疗应以宣透燥邪为主,可稍佐滋润,不适宜过早、大量投以滋腻之品,更不可使用收敛止咳之法,每易闭门留寇,致病邪向内传变、发展,多致病情缠绵迁延。

秋燥时节身体调护

秋天温度高、湿度低,皮肤、嘴唇等最易缺水。喝水是最直接的补水方法。喝水应该以凉白开为主,少量多次。还应多吃些萝卜、番茄、豆腐、银耳、梨、柿子、香蕉等,这些食物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功效。要禁烟、酒以及辣椒等燥热之品。暮秋时节,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器的功能。

另外,秋天,容易困倦、乏力、气虚、脾虚,此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解秋乏。不过运动要适量,运动时要注意补水,要保持足量的睡眠,劳逸结合。

治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每日更新实用医养干货抖音搜索:弼臣儿护刘昌艺

中医儿科之父|刘弼臣教授

刘弼臣教授,新中国中医儿科奠基人、著名中医儿科临床家、当代儿科学术带头人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顾问、终身教授、研究生导师,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北京市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医调肺学派及少阳学说创立者。刘弼臣教授历经数十年临床总结,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式为“抽动症”命名并建立临床诊疗及教学体系;并因大量有效治愈中重度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妥瑞氏症)、重症肌无力、病毒性心肌炎、紫癜、癫痫、脑积水、川畸病、情感交叉磨擦症、脑功能轻微障碍症等疑难病症,刘弼臣教授被美国柯尔比科技情报中心,医学部授予为数极少的“国际著名替代医学专家”证书,ABI评为“0世纪90年代世界名人之一”。

弼臣儿医公益社群

弼臣儿医/弼臣堂/弼臣儿护/弼臣食愈/熄风静宁等品牌及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yy/109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