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脑积水专科治疗医院 >> 脑积水治疗 >>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核心提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倡导“医药结合”,熟读四大经典,并精研上百本古代本草著作,在长期医疗及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对中药单方、验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研究颇深;长于乳腺病、脑积水及内科杂病的研究和治疗。
一、基本情况:出版学术专著6部,倡导“医药结合”
侯士良,男,年生,河南商丘人,河南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分会理事,河南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保健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
年,他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数十年,曾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系副主任、中药教研室主任;出版有《中药种详解》《新编中药学》《中国本草全书·古本草药千种》《中药学》《药性赋新编》等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年获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年获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他倡导“医药结合”,开展医药兼通的传承研究,主张按照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发展创新中医药。
二、学术思想:以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为指导思想
侯士良从事中医领域医、教、研工作50余年,以临床中药学和药性理论为主要研究方向,倡导“医药不分家”,熟读“四大经典”及精研多种古代本草著作,并在长期的医疗及药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中药单方、验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研究颇深,具有很高的造诣,实现了由药到医的跨越,成为医药兼通的中医临证大家。
侯士良是医药结合专家,在对时常困扰女性乳腺疾病的治疗上选药独特,用药精当,使得治疗时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用中医疗法治疗脑积水
侯士良还善于探索单方、验方及用药途径,对于被人们认为医学难治之病——脑积水(中医称为“解颅”)的治疗独辟蹊径,且疗效显著。
一些医生普遍认为手术是治疗脑积水的唯一办法。侯士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筛选出疗效显著的方药,采用现代工艺加工、研制而成脑积散外用(鼻腔给药)和口服中药相结合的方法,给脑积水患者带来了希望。侯士良认为,先使脑中之水“去”之有路为第一步,创用经鼻给药的通窍导水法,通过鼻腔与脑室之间的通路,使多余之水得以从鼻中排出;第二步为,配合补肾益髓健脑、行气活血化瘀、开窍通络利水之药,使水道通、运行畅,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水积之病因。二者相辅相成,使众多脑积水患者摆脱了痛苦,不仅为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找到了一条新路,还为中医药学的研究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率先提出功能药性的概念和内容
侯士良倡导从临床工作的实践中积累医疗、药学经验和实践技能,并带头精研中医古籍经典,完善中医知识结构,率先提出功能药性的概念和内容,并在中南五省《中药学》教材上首创“功能”药性一节。
侯士良认为,中药药性理论整体观是以中药基础药性为核心,增加中药的功能药性,并对中药功能药性进行细化,共分为基本功能药性、衍生功能药性和配伍功能药性,使中药的基础药性和功能药性有机结合起来,共同组成完整的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整体观是侯士良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尤其是赋予中成药功能药性,弥补了传统中药药性的不足,对指导临床用药、中药教学、科研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中医药一体观
侯士良认为,中医与中药是一对“孪生兄弟”,从源头上同源互根,在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密不可分。没有“医”就无所谓“药”,没有“药”就无所谓“医”。中医离开中药,辨证论治就成为空谈,无从选方用药,中医就不会完整;没有中医,中药也就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发挥真正的疗效,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中医药结合整体观即中医药一体观,就是认为中医、中药密不可分、不可偏废。侯士良认为,“医要知药,药要知医,医药人员需要医药知识兼备”。“医要知药”就是医生要有丰富的中药知识,比如中药真伪、优劣、道地、炮制及围绕临床用药的常用制药知识。“药要知医”就是中药工作者具备必要的、完整的中医学知识,明确所从事的中药工作与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的关系。这是侯士良学术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对中医药发展的继承和创新,是指导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的依据。
中医药一体观是在中医药发展历程深度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反映了中医药发展、成熟、壮大的内在规律,是中医药当今继续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侯士良数十年来坚持中医药结合、坚持按照中医药一体观进行自我学习、研究生培养、学徒培养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创立的硕士研究生医药兼修的课程模式和中医药学术继承人立足于实践的从药到医的系统培养模式,对于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示范作用,也是保持发扬中医药特色、保证中医药后继有人的正确举措。
以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为指导思想
中药质量标准整体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了的中药疗效为中心,以中药学控制中药质量的综合评判标准为依据,运用临床中药学的观点,充分体现整体观思想,倡导从整体观来考虑和分析,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方法,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这也是侯士良学术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对中药质量评价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在找成分、测含量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今天,弥补了现代中药质量标准的不足,对指导临床用药、质量控制、中药教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承育人:热心传承,甘为人梯
侯士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多读博学,勤于思考,教学相长,不断提高。
作为中医药专业教师,侯士良率先在学术界提出中药“功能”药性的概念和内容,并在中南五省中医学院《中药学》教材才上首创“功能”药性一节,为中药药性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侯士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教研室的管理工作,带动一批人把教学工作搞好是主要目标。首先从制度建设着手,严格实行新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业务学习制度以及教考分离管理等制度。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介绍教学方法,组织听课,指导试讲,传授教学方法和经验。不仅如此,他还走出校门,开展野外实习认药,制作标本挂图、开展饮片标本辨认等辅助教学内容和手段,加强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使中药教研室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优秀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中药学》课程连续两次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目前,该学科依靠过去的积累和近几年发展,《中药学》课程又被评为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教学实力的增强也带动了学科的进步,年以“中药学”与“中药化学”两个教研室为主体成功申报成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为第二次申报和目前成为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