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脑软化及脑萎缩病理与临床特点

  外伤后脑软化(Post-traumaticencephalomalacia)为颅脑损伤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吸收与清除、外伤后脑梗死、及外伤性病变术后所致的病理性残腔,病理学特点为局部脑组织坏死、液化、胶质增生、脱髓鞘、局部脑体积缩小等。

  外伤后脑萎缩(psot-traumaticbrainatrophy)是颅脑外伤后局限性或弥漫性脑体积缩小与邻近蛛网膜下腔扩大,发病机制为外伤后脑血管损伤及缺氧、血流灌注下降、血肿等的压迫性损伤、自由基增多等。病理学表现为脑重量减轻、脑回变窄、脑沟加深,脑膜增厚,镜下显示神经元减少、胶质细胞增生、细胞外淀粉样物质沉积等。临床表现为肢体肌力下降、认知障碍等。

CT与MRI特点

  外伤后脑软化:①部位与形态:常见于额颞叶,深部脑实质如胼胝体也可出现,常为不规则形,邻近脑沟裂及脑室扩大,有时病变与脑室相通形成脑穿通畸形;②CT平扫为近似脑脊液的低密度灶,CT值0~10HU,边缘清楚;③MR检查各序列上均与脑脊液近似,FLAIR序列可见病变周边胶质增生所致的带状高信号;④CT与MR增强扫描均无强化。

  外伤后脑萎缩:可见于外伤性病变的局部或全脑,脑室系统扩大、脑沟脑裂及脑池增宽,颅骨开窗处脑实质及颅外软组织向内凹陷。

课程调整通知

《全身影像解剖及临床应用》

精品视频培训班

1.本套课程由原来40节课,调整为65节课!

2.本套课程由原价元,调整为现价元!

3.福利1:已经开通课程的VIP用户,无需补交额外费用!

4.福利2:本课程5月1日-5月10日特价5折优惠仅需元!

5.说明:开通用户突破人后活动提前终止。

[扫码开通?永久观看]

简要病史

A

B

例1,男,39岁。颅脑外伤后(双侧额叶及左颞叶脑挫裂伤、左颞部硬膜外血肿)术后2周。

A

B

C

D

例2,男,13月龄。机动车伤后意识不清。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1A,B),双侧额叶底部、左颞叶多发低密度灶(*),其中左额叶者密度近似脑脊液,CT值5HU,直窦及大脑镰左侧条状水样密度影(硬膜下积液)(箭),左颞顶部脑膜脑膨出。额颞叶部分脑沟增宽。

  例2,外伤后3天CT平扫(图2A),幕上脑沟增宽,胼胝体体部密度稍减低。12天MR检查。T1WI及FLAIR(图2B,C),双侧额颞部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水样密度影,脑沟裂普遍增宽,双侧侧脑室扩大,FLAIR序列上胼胝体体后部信号增高。矢状位T1WI(图2D),胼胝体体前部局限性低信号(箭),胼胝体中后部不均匀轻度低信号。

最后诊断

外伤后脑软化及脑萎缩,例2合并双侧额颞部硬膜下积液。

鉴别诊断

  外伤后脑软化:①局限性脑萎缩,见于外伤或先天性或手术治疗后,局部蛛网膜下腔扩大、脑沟增宽及脑室扩大,但其密度及信号与脑脊液有所不同;②蛛网膜囊肿,病变位于脑实质外,可为先天性或炎症、手术等所致蛛网膜粘连形成,呈边缘清楚的囊性病变,邻近脑实质及脑沟受压,邻近颅骨有时可见骨质受压变薄及变形;③硬膜下积液,为蛛网膜撕裂后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所致,常见于额颞部与大脑镰旁,典型者为条状及新月形,脑实质及脑表面血管受压内移;④脑穿通畸形囊肿,脑内血肿或软化灶与脑室系统相通所致,邻近的局部脑室扩大。

  外伤后脑萎缩:①脑积水,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大,脑室周围白质密度减低及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代表间质性脑水肿,脑室角变钝;②硬膜下积液,尤其是双侧额颞部同时出现时需与外伤后脑萎缩鉴别,硬膜下积液时脑实质及脑表面血管受压内移,脑沟变浅、脑回变平,增强扫描及T2WI有助于显示血管移位,而脑萎缩时脑沟增宽、脑回变窄。

简要讨论

  外伤后脑软化及脑萎缩为颅脑损伤常见的后遗改变,常同时存在,通过CT与MR上脑实质密度及信号、体积改变易于作出诊断。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ys/124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