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脑积水专科治疗医院 >> 脑积水诊断 >> 婴儿早期发展水平及养育指导一个月
一、生长发育评价
(一)体格发育水平
(1)体重:满月时男平均4.5kg,女平均4.2kg。
(2)身长:时男平均54.7cm,女平均53.7cm。
(3)头围:时男平均38.1cm,女平均37.3cm。
(二)智能发育水平
(1)大运动:拉着手腕可以坐起,头可竖直片刻(2秒钟)。
(2)精细动作:触碰其手掌,会紧握拳头。
(3)适应能力:眼球会跟红球过中线(稍有移动即可),听到声音有反应。
(4)语言能力:自己会发出细小声音。
(5)社交行为:眼睛跟踪走动的人。
(三)智能发展障碍的危险信号。
(1)眼睛不注视光源。
(2)对声音刺激无反应。
二、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方案
(一)合理喂养与营养
1个月婴儿的喂养特点及指导:提倡和坚持母乳喂养,实施早开奶、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注意合理的喂养方法,并观察奶量是否充足。出生后应在30分钟内让婴儿吸吮母亲乳房,产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期,只要婴儿饿了,就应哺喂。如果婴儿长时间睡眠,应隔2—3小时叫醒婴儿进行喂养。新生儿白天至少1—3小时喂一次,夜里至少喂2—3次。婴儿如能得到足够的母乳,侍使他睡觉安稳,醒着的时候,比较安静愉快,不爱哭闹,体重能按规律增长。当婴儿喂奶不久就又哭闹,吸吮嘴唇、手指,来回转头找奶吃,睡不安稳,体重增长很少甚至不增,这就说明母乳不足,必要时喂其他代乳品,给予混合喂养。出生后2—7天内,喂奶次数频繁,以后通常每天喂8—12次。纯母乳喂养应坚持6个月,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根据婴儿的食欲情况而确定奶量,一般全天奶量在—ml,按每天喂6次计算,每次喂90—ml,这要根据每个婴儿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强求一致。母亲要注意婴儿的大便、体重增长情况,婴儿的精神状态等,酌情调整奶量。
(二)日常养育与护理
1、1个月婴儿的养护要点
(1)坚持母乳喂养,早开奶,多吸吮。
(2)早接触,多抚摸,多说话,多微笑,充分享受母爱。
(3)看人脸、看图片、抓摇铃、听音乐、练抬头。
(4)观察视听能力,注意眼、耳、鼻、口、臀部、脐带、外生殖器以及皮肤护理,预防感染。
(5)出生后15天开始口服鱼肝油滴剂,每天单位,每日1次。
(6)出生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
(7)满月后要进行常规检查,注射第2针乙肝疫苗。
2、正确判断大便情况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排出胎粪,颜色黑绿黏稠,没有臭味,随后2—3天排棕褐色的过渡便,以后就转为正常大便了。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软膏样,味酸不臭;奶粉喂养的婴儿,大便呈淡黄色,均匀质硬,有臭味。一般吃母乳的新生儿,比奶粉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要多,每天4—6次,甚至达7—8次之多。如果大便带有鲜血,要看新生儿有没有假月经、肛裂、外伤及尿布疹;大便呈稀水样、绿色发酸,要考虑是否为喂养不当或饥饿所致;大便灰白色可能为胆道闭锁;大便呈蛋花汤样、带有黏液或脓血,可能为感染所致。
3、注意观察婴儿的囟门
观察囟门应注重囟门大小、闭合时间、饱满情况等。囟门过大,超出相应年龄的正常值,提示婴儿骨骼发育及钙化障碍,可能患佝偻病、呆小症等。囟门闭合过早,提示有脑发育不良可能,此时头围亦明显小于正常。囟门饱满或明显隆起,说明颅内压增高,常见于脑积水、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囟门明显凹陷常见于严重脱水,如婴儿腹泻。如至18个月后仍不闭合,则为闭合延迟,常见原因有:颅骨生长减慢,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侏儒症等;患佝偻病,患儿常伴有多汗、夜惊、方颅、颅骨软化等;此外患有脑积水、脑肿瘤时也可引起闭合延迟,此时患儿头围往往增大。
4、注意婴儿睡姿,预防偏头
婴儿的骨质很松,受到外力时容易变形,如果长时间朝同一个方向睡,其头部重量势必会对接触床面的那部分头骨产生持久的压力,致使那部分头骨逐渐下陷,最后导致头形不正,会影响美观。避免这种后果的方法比较简单,即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让婴儿经常改变睡眠方向和姿势。具体做法:每隔几天,让婴儿由左侧卧位改为右侧卧位,然后再改为仰卧位。如果发现婴儿头部左侧偏骨,应尽量使其睡眠时脸部朝向右侧;反之亦然,如果发现婴儿头部右侧有些偏平时,尽量让他睡眠时脸部朝向左侧,就可纠正了。
5、婴儿睡觉不要过分摇晃
据科学家们研究,轻轻地摇晃婴儿,可以使他们的内耳前庭受到刺激,产生平衡感觉,有利于其动作发育,但过分剧烈地摇晃婴儿,对婴儿却是十分危险的。人的脑组织各部分之间是靠一些非常纤细的神经束和血管联系起来的,当剧烈震荡时,脑组织撞击颅骨内壁,很容易引起大脑损伤。当成人反复摇晃婴儿时,由于婴儿头部相对较大难以控制,在摇晃中就会急速晃动,使大脑不断撞击颅骨内壁,引起大脑皮层膨胀,使脑组织受震荡并缺血,从而出现烦燥不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产生作性癫痫。这些统称为“摇动婴儿综合症”,多见于6个月内的婴儿。为此,一定不要过分用力地摇晃婴儿,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6、清洁婴儿口腔的方法
为了清洁口腔,可以定时给婴儿喂些温开水,就可清洁口腔中的分泌物。用棉签蘸上淡盐水或温开水,先擦口腔内的两颊部、齿龈外面,再擦齿龈内面及舌部。动作一定要轻巧,因为婴儿的口腔黏膜极其柔嫩,唾液少,易损伤而致感染,产生发炎、溃烂等现象,故在清洁口腔时一定要注意。
7、正确给婴儿剪指甲的方法
剪指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在婴儿不动的时候剪,最好等婴儿熟睡时剪。由于婴儿的指甲很小,很难剪,所以尽量用细小的婴儿剪刀来剪,剪得不要太多,以免剪伤皮肤。婴儿喜欢用手抓挠脸部和身上其他部位,往往会抓破皮肤,所以剪指甲时不要留角,要剪成圆形。
8、不能给婴儿戴手套
婴儿通过双手触摸周围的世界,可以锻炼他的手指触觉及抓握能力。如果给婴儿戴上手套,那就限制了婴儿及双手自主够取,抓握以及操纵物体的运动技能的发展。另外,手套里面的线头脱落,很容易缠绕住婴儿的手指,如果发现不及时,会影响手指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可能引起手指坏死而造成严重后果。在婴儿有抓脸行为时,可以把他的手拿开,并将玩具放在他的手中,以分散注意力。经常修剪婴儿的手指甲,就可以避免婴儿抓伤自己。
9、正确护理新生儿的眼睛、耳朵和鼻子
(1)眼睛:婴儿眼部分泌物较多,每天早晨要用专用毛巾或消毒棉签蘸温开水从眼内角向外轻轻擦拭,去除分泌物。
(2)耳朵:每日洗脸或洗澡时要清洗婴儿外耳,不要随意给婴儿掏耳朵,如发现油性大块耵聍要找医生处理,如发现外耳道红肿或流脓现象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
(3)鼻子:一般情况下婴儿的鼻孔很通畅,如鼻腔有分泌物或鼻痂时,用消毒棉球蘸温水后浅浅控入鼻孔,轻轻旋转一下将分泌物带出,若分泌物或鼻痂较干燥且硬,需先用1滴温水浸泡软化使分泌物或鼻痂湿润,当婴儿打喷嚏时就可以将湿润的鼻痂带出。另外,冬季室内常常干燥,可以使用空气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也可减少鼻痂的形成。
10、正确护理新生儿的皮肤
新生儿新陈代谢快,皮肤排汗及油脂较多,皮肤很薄嫩、血管丰富、有较强的吸收和通透能力,并且颈部、腋窝、腹股沟、臀部等皱褶较多,容易受到损伤出现发红、糜烂,甚至发生感染,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应每天早晚给新生儿洗脸、颈部和脚,每次大小便后清洗臀部和外阴;每周给新生儿洗澡3—5次,保持皮肤洁净、干爽,减少感染机会。使用刺激性小的婴儿专用皂或沐浴液、洗发液,用后要冲洗干净;洗澡后擦干皮肤,在皱褶处涂少量爽身粉或痱子粉,另外,为防止损伤皮肤,新生儿的衣服、帽子、鞋袜等要平整、柔软、透气性好,并要及时换洗。在新生儿头顶部(前囟门处)、眉毛等处,易形成一层皮脂痂皮,清洗时可先将植物油涂在痂皮上面,待痂皮浸泡变软后,再用水清洗干净,决不可用手将痂皮撕下来,以免造成损伤。
11、不能捆绑婴儿的双腿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习惯,在婴儿睡觉时,用布带把婴儿的两条腿拉直捆好,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以后长成“罗圈腿”。其实这种做法限制了婴儿在睡眠时的自如动作,固定的姿势使婴儿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婴儿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实际上“罗圈腿”是婴儿缺钙导致骨骼软化造成的,是佝偻病的一种表现,不是捆绑可以预防的。有些家长认为捆住婴儿,婴儿睡得踏实,其实睡眠中的四肢活动是自然的生理状态,不是受惊吓的结果。1岁以内的婴儿两条腿都不太直,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一般要等婴儿会走以后,才会逐渐变直。
12、预防接种后的观察
一般情况下,打完预防针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反应。但有个别婴儿会出现较明显的反应,最常见的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缺乏、腹泻、针刺部位红肿,也可能出现皮疹。年龄小的婴儿会因此而哭闹,这是正常现象,过两三天就会好的。当婴儿发热到39℃持续高热不退,有皮肤过敏,皮疹越来越多,针刺部位红肿化脓,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惊厥等现象,医院检查治疗。
(三)疾病预防与治疗
1、观察婴儿皮肤发黄
婴儿皮肤发黄,首先应明确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一般新生儿出生后2—3天,婴儿的面部、躯干及四肢的皮肤逐渐变成了橙黄色或是红里透黄,此种现象谓之新生儿黄疸。表现为轻度黄疸,黄红色带有光泽,进展较慢,至出生后4—6天时最为明显,多在出生后7—10天逐渐消退,称为生理发生黄疸。这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生理性胆红素暂时增高,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但如果黄疸出现过早(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过深(全身皮肤黄染明显),或黄疸进展迅速超过生理性黄疸水平值(12—15mg/dl),或迟迟不退,或退而复现等情况则多为病理性黄疸,应由专业儿科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查明原因并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2、脐疝的处理
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即可见到脐部有鼓起的圆形小肿块,安静或躺着时小肿块可消失,咳嗽、哭闹时小肿块又会鼓起来,若用手轻压,肿块消失并伴有气泡声,这就是脐疝。发生脐疝的可能原因是,脐孔两边的腹直肌不觉没有合扰,导致脐孔关闭不全,当哭闹、咳嗽、用力排便致使腹部压力增高时,易将腹膜、肠管、大网膜等腹腔内容物从脐孔挤出形成脐疝。为防止疝囊增大,应尽量避免婴儿大声哭闹、咳嗽、大便干燥等可能增加腹压的情况出现。与脐部接触的内衣要柔软,不提倡在疝囊上放置硬币压迫或用胶布粘粘牵拉,以防损伤脐部皮肤引起感染。直径较小的脐疝多在出生后1年内随腹肌发育而逐渐缩小、闭合,疝囊较大、直径超过2cm者或2岁以上仍未闭合者应早期施行修补术。如果疝囊突然增大且不能回缩,提示可能发生脐疝嵌顿,应及时转儿外科手术治疗。
3、婴儿头总向一边歪的原因
(1)先天性肌性斜颈。这是因一侧胸锁乳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后形成的。检查显示婴儿的病侧颈部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直径一般2—3cm,质地较硬,触之不痛,表面皮肤正常,婴儿的头向有肿块的一侧你倾斜,病侧耳接近锁骨,颜面不正,下颌和面部转向无肿块的一侧,形成斜颈。
(2)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一侧肌张力增高。此时就对婴儿做全面的体格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全身姿势和肌张力,肌力与运动,神经反射等,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
(3)其他应鉴别的有新生儿锁骨骨折、软组织挛缩症等。
4、婴儿哭闹的常见原因和处理
(1)母乳过多或流出过快:喂奶时婴儿反复避开乳头且边吃边哭,可能是乳汁过急过多所致。可挤出少量乳汁后再喂,或选用小流量奶嘴。
(2)生长太快引起的饥饿:婴儿有时在几天里显得特别饿,可能是因为他长得比以前快了,频繁要求吃奶,造成奶水不足的哭闹,这一现象在婴儿2周、6周和3个月左右时最为常见。喂奶前哭闹,声音洪亮、短促、有规律,常伴吸吮动作,应及时哺乳。
(3)不舒服:新生儿衣着不适,室温过冷、过热,尿便之后未及时更换尿布,来访者太多或活动过多可使婴儿感觉疲乏,环境变换引起不适等都可能导致哭闹。应注意室内温度,并适当增减婴儿的衣服和被褥,及时更换干爽尿布,婴儿睡眠时灯光调暗,保持安静环境。
(4)需要爱抚的哭闹:醒着的婴儿长时间得不到爱抚时也会哭闹,哭声小,断断续续。应在婴儿觉醒状态时,多抚摸、搂抱他,多跟他说话,可促进婴儿心理发育。
(5)难以控制的哭闹:婴儿一天中总有一个“很挑剔”的时期,这时试着和他玩耍、唱歌、说话、轻摇他和散步,有时会有效。不过,有时你怎么做都不能安慰他。许多婴儿不哭闹就不能入睡,那就让他独处或哭闹一会儿,他会很快入睡。
(6)生病或疼痛:新生儿生病时如感冒鼻塞、发热、腹泻等都会哭闹,哭声高调、剧烈,医院就诊。
(7)母亲的食物:有时当母亲吃了某种食物后,婴儿就烦燥哭闹,这是因为食物中的某些物质进入乳汁。母亲饮食中某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可能引起婴儿过敏,如牛奶、黄豆、蛋类或花生,咖啡、茶、可乐中的咖啡因进入母乳等均可使婴儿兴奋烦燥。若母亲吸烟或食用其他药品的婴儿,往往比其他婴儿哭闹明显,家里其他人吸烟对婴儿也有影响。因此,家长就注意和避免上述因素引起的婴儿哭闹。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北京市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by/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