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脑积水专科治疗医院 >> 脑积水诊断 >> 病有千千种,但在中医眼里,只有两种病
病有千千种,然而皆不出虚实两型,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虚证、实证,肾虚了,上火了,他们都是什么呢?本文讲述中医虚证与实证,溯源清流,明明白白中医辨证那些事。
要问西医一共多少种病?有人会说两千多种,也有人会说三千多种。其实基因性疾病目前就有两、三千种。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西医的病名数量还会与日俱增。
但是要问中医有多少种疾病?回答是:两种,一种叫虚证,一种叫实证。虚证是内病,即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实证是外病,即宇宙间负能量引起的。
“证”和“症”
这两个字看似一样,实则不同。“症”是症状,而“证”则是各种症状所反映出来的人体内部动态平衡变化的根源和实质。
比如,感冒时会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咳嗽、脉浮等症状,而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就称为“风寒表证”。
“辩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症状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作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往往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人体的各种基本物质,如气、血、元阴、元阳、津液等。二是各脏腑功能状态,各脏腑之间能相互协调工作,就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当人体的基本物质出现亏损或脏腑功能紊乱,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所以,对疾病的本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体基本物质亏损为主要原因的疾病,“精气夺则虚”,称为“虚证”。另一类就是以内外邪气扰乱脏腑功能为主要原因的疾病,“邪气盛则实”,称为“实证”。
中医的虚证
中医有虚证、实证之分。弄不清虚实,你最好别碰补药和泻药。中医的虚实与我们生活中感觉到的虚实没关系。中医的虚证全是内在的,是体内阴阳失衡造成的。实证全是外因引起的。
1“久病必虚”“虚则补之”青少年很少有虚证。人到中年以后身体会发虚。老年人一般都有虚的表现。另外,“久病必虚”,长期生病的人,也必然有虚证。
归根结底,虚证是体质虚弱的表现,多数是由内因引起的身体不适,所以需要进补,“虚则补之”。对于虚证,我们后面有大量的篇幅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进行分型辨证,以及介绍各自进补的方法。
虚证的表现凡是有人出现不发烧,却怕冷怕热;或没得病,却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或不发炎,却头晕目赤、口舌生疮、牙疼难忍;或没坏肚,却腹痛喜按、便溏、便秘等症状,基本可以判断是患了虚证。
一般来说,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气虚的人乏力,血虚的人苍白。得了虚证,解剖系统是查不出原因的,应当去看中医。西医压根就治不了虚证。
中医的实证
除了虚证,其他形形色色的症状,在中医眼里大都被认为是实证。实证都有外部原因,有“外邪”入侵。
1实证全是外来的实证全是外来的,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所谓不内外因,其实还是外因。传统中医把情绪影响,把痰,把饮食,把虫等对人体的伤害称为内因。把房室伤、金刃伤、汤火伤、虫兽伤、中毒等称为不内外因。
三因括约,合并同类项后,中医大家秦伯未提出了十三纲要,简化了中医的病因,减少了无谓的争论。在明眼人看来,没有外部设局或刺激,人的情绪会和僧人一样稳定。
说到底,情绪应归外因。另外不内外因中列举的某些因素,也缺乏硬邦邦的理由。尤其是虫子,由于食用了残留在食物中的农药化肥,人们的肚子里基本没有虫子了。
按说残留量应当列入外因。中医对病因的提法应当改革,与时俱进。否则若抱残守缺,将失去说服力。
“实则泻之”中医认为,对实证需要疏泄,所以“实则泻之”。学习中医,要记住虚、实的分类原则。任何一个病证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更可能是虚实兼有,如体虚之人又招了外邪,就是虚实兼有。
中医的血瘀、痰饮、水湿等症状看起来在体内,甚至有人将它们作为遗传,列为先天体质。其实它们都是实证。瘀、痰和湿是近代人高发的疾病,既不属于寒证,也不属于热证,应当成为当代中医研究的重点。
判别中医“虚、实”
另外判别中医“虚、实”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从药的性质上判别虚实。虚证可以进补,但实证不能进补。实证会越补越坏。血瘀、痰饮、水湿只能泻不能补,故为实证。
对于实证只能排泄、疏解。进一步讲,如何给病邪以出路,如何尽快将邪排出体外,别让病邪留在体内折磨自己,也正是甄别医家医术高明与否的试金石。
中医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这八个字,是“八纲辨证”的精髓。阴阳为总纲,虚实反映了疾病的正邪斗争,寒热反映了疾病的性质,表里反映了疾病的位置。具体而言,虚证是内因引起的疾病,如阴虚、阳虚等。
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要先看体质有否虚的内因。后面的寒、热、表、里四个字,多与实证(外因引起的疾病)有关,或与虚实兼有的病证有关。是实证,就要进一步区分是热证还是寒证,是在表面还是进入到体内。
古代中医通常又把实证分成两大类:寒证和热证。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针对寒证。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主要针对热证。现代医学定义的病毒性流感,属于中医的热证。
不论虚证、实证,这些都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定论。八纲辨证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等其他辨证的纲,纲举目张。整个中医都是围绕着虚证或实证展开的,中医就是要解决人体中“虚虚实实”的问题。
李可老中医: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只能自我毁灭!导言: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中医泰斗邓铁涛曾说:“振兴中医,须要有万千个像李可院长那样能用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人才,中医便腾飞!李可先生是中医之脊梁!”
晚年的李老致力于弘扬和复兴中医学。他曾说,中医看病,一定要用中医的思维去审因论治、组方遣药,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决不能受西医思维、西医病理药理的影响,否则就会不自觉地脱离中医轨道,治疗上失去中医特色并降低疗效。
他还告诫,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是谨守病因病机,才能取得疗效。
医圣张仲景所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就是中医看病的十二字真言,不管疾病有千种万种,疾病谱如何增加,我们按照这十二字真言去做,就可以一通百通,以不变应万病。
1真正的中医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金钥匙
西方医学界曾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学难题,比如心脏器质性病变,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等,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
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而是认识论。他们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
但他们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
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几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
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这才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牌子换了,疗效也换了
我对中医的接触、学习、 医院校的大学生多少都有一些解剖学知识,当学到“心主神志”、“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等概念时,第一问题考虑的是中医不科学,明明心脏是“血泵”,脑才是思维器官,而胆更是手术切了也没事,后天之本的脾胃切了也不死人,中医岂不是太落后了?其实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也就是几百年的时间,最不科学的是当时翻译西医学的人,把“heart”翻译成“心”时,就把中医概念的内涵偷换了,再用偷换了的心肝脾肺肾的概念来衡量中医,当这些概念成为科学的标准时,中医就成为不科学的范畴。第一印象是不科学,学会以后发现中医是有价值的,再抱着决心去证明他是科学的,中医学的研究发展目前就是走上了这一条路,实际是浪费了巨大的精力,走错了道路。这是院校教育与古代中医学习的差别之一。科学(Science)这二个字源于西方,基于西方文化体系而来的这个名词,狭义的仅指基于科学方法而来的知识。科学方法包括若干的基本准则,如依赖精确测量的数量原则;可以重复验证的机械性原则等。中医不属于这个范围,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现代定义的科学方法,如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内证式的,解剖学的精确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老中医蒲辅周治好了例乙型脑炎却是用了98个不同的处方,也不符合科学的可重复性原则。“科学主义”错误的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在科学尚且不能解释的领域,它成为了“科学殖民者”,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都受到打压被冠以“不科学”、“伪科学”之名,只有真正明确中医不是科学,是非科学,但它是“科学的”,抛开证实中医是科学的妄念,才能入中医之门。认清中医是独立于现代西方科学体系之外的一种认知体系,真正学会了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去治疗疾病,才能扎根于中医,这时再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才是正确的道路。二、什么是古中医学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解决人民身心健康需求,开展养生、疾病治疗、康复等活动的民族医学,就是古中医学。传统文化的内涵很广,比如“气”“阴阳”“五行”“六气”“二十四节气”“八卦”众多名词是西方没有的,对世界的认知,“气一元论”认为宇宙万物一气所化生,聚则成形,散则化气;对人体的认识如“形神一体观”“天人一体观”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古中医学正是在这一朴素的唯物观的基础上认知世界,这是中医的世界观,而西方科学和西方医学的概念是不能包括这些内容的。从中医角度看,人体像一个磁铁,人既有有形的铁分子,还有无形的磁场,而西方医学的角度过多的是认识有形的部分,认识不到无形(如经络、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谈不上系统的将人的情绪与人体脏腑的对应研究。回归古中医学,就是要全面地系统地继承,提到肝不仅是想到肝脏这一个器官,而是想到五行的木、春天、厥阴、风、东方、怒、巽卦、青色、经络循行的部位,筋,肝藏血,肝藏魂等等;看到人体,不仅仅是想到有形的人体,更要想到人是一团气,是气的固态存在方式,辨证就是“据有形以断无形”。强调古中医学,有三重含义一是突出对经典的认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针灸甲乙经》、《易经》、《道德经》以及《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等隋唐以前中医经典、儒道的经典,是学好古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二是强调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医学的承传与发展,关键在于继承,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中医学,妄谈创新,只能毁灭中医。热心于消灭中医的没有一个是在临床上真正的掌握中医的,以现代科学的眼光衡量中医,就像是以数学的标准衡量语文,那些意境深远的形容词,全成了不准确的典范。要走入中医之门,首先要避免去研究证明中医是一门科学,古中医学强调继承,也是要扭转这一错误方向。三是不承认中西医结合归属于中医学术体系,也不承认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门学科有它建立的哲学基础,有它对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世界观是完全不同的,而中西医结合呢,它没有这样一个对世界的根本的认识,所以它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中西医结合是有利于医学的发展的,其成果属于中医理论体系就归为中医研究,属于西方医学体系就归为西医研究,只有如此才有利于中医的发展。否则类似于把中草药提纯成为西药,也用中医的经费,中医的人,占据中医的资源,反使真正的中医研究得不到支持,中医学术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强调古中医学,就是要走中医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是以中医为主,不断吸纳现代科技成果为我所用的道路,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宝藏,被西医不断的挖走的局面。三、重新认识中药中药起到治疗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是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使它具备了调节人体状态的功能,这是中医的理,不是因为它含有什么有效成份。另一个要明确什么是中药。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用于治疗预防疾病的物质。这个概念在当今很容易混淆,比如果导片、白开水、青蒿素哪一个是中药?有一个故事,在儿科有一小儿高烧不退,用了各种抗生素无效,请中医会诊,中医诊为阳明腑实证,应当马上急下存阴,果导片一片,大便一通高烧也就退了。在这里再问果导片是中药吗?它是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用于治疗疾病的物质呢?是!在这里果导片就是中药。在《本草纲目》中,仅是水就分了十多种,有雨水、雪水、井水、露水,当然也有白开水,他们都是中药,医院里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水只要我们能以中医理论用于临床,它们都能变成中药。青蒿素,是一些中医引为骄傲举世注目的成果,但是尽管它是中医的成果,却是西药一类药,为什么呢,它是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应用于临床的,西方许多的植物药也是一样,并是不看它表面是植物就是中药,关键看是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的药物。有一些概念,往往受日常观念的影响,中药这个名词就是如此,中药房西药房、中药处方西药处方、中药剂型西药剂型,这些日常的概念都在影响我们对中医的学习。四、关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由彭子益先生所著,医院医师,清亡后受山西督军阎锡山之邀南下山西,开始了中医学的医疗、教学活动。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遭西方文化侵略、传统文化受到质疑,中医面临生死存废的年代,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为传承古中医正统,从中医教育入手,在山西、江苏、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地,办学、讲学、治疗疾病,先后经31次的修订,完成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并在战乱的年代,培养了一代真正的中医。更重要的是,他的学术思想体系,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延续了古中医学的传承,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医复兴之父”。今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中华医学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排头兵,重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真正中医学术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著名的以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的李可老中医,“文革”破四旧运动中冒险保存了这本书,并以亲身的实践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上承内经要旨、仲景心法,以医易河图中气升降之理,串解中医经典之奥秘,犹如疱丁解牛,悉中肯綮。全书没有引用一句经文,而是跳出条文的圈子,避繁就简,由博返约,采取抽丝剥茧的方法,以通俗畅晓的语言,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科学的中医系统,而且一线贯穿于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彭氏强调“中气”的作用,“中气者,脾胃二经中间之气也。”河图之理以土居中,上下左右,无土不成。故内经之理,仲景之学,独重中气。土为万物之母,在人身为后天之本,生命之根。故五脏六腑以脾胃为核心,十二经气机升降变化,以中气为轴心。五行学说,不是简单的生克平列图,而是“土为中心”论。正是《内经》“五脏皆秉气于胃”的具体化。一切外感、内伤,无非中气受损,升降乖乱。升者不升,逆生下陷诸病;降者不降,遂生上逆诸病。各经之病,无非虚实寒热;治病之法,无非补泻温清。而虚实寒热之病,无非升者不升,降者不降;补泻温清之法,无非逆者降之,陷者升之,复其升降之常而已。但经气如轮,中气如轴,中气乃经气之根本。升降上下左右之经气,须先照顾中气。如轻病转重,必是中气为医治伤;重病致死,必是中气为医治脱;轻病不医自愈,必是中气自然复元;大病治愈,必是中气为医药恢复。所以,治病便是治中气!古人释河图之理,引经据典,力求深奥,反使原义隐晦,使人如入云雾。彭氏拨开云雾,开门见山,以寥寥千余字便把河图之理、中气升降致病之根源、见证、演变,以及内、难、伤寒、金匮之理,洞察病机之法,正邪进退之势,结合人体生理、病理、治则、方药诸方面的具体运用,讲的头头是道,启悟后学非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为教材不同于以往的中医古籍,而且是最接近现代的民国时期著作,一方面是循序渐进地从传统文化入手,引导学者步入中医之门,一方面在文法上接近现代阅读习惯,十分有利于学习真正的传统中医知识,这本书不像现在高等院校教材教给学生的是名词概念,而是在反复的讲述过程中使学者形成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正是当今院校毕业学生所不俱备的,它是进行辨证论治思维过程的核心,是中医的灵魂!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经典是一棵有生命力的大树,而现代的教材只是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枯枝,堆积的再多,如果没有中医的灵魂,在临床上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也是现代中医教育的失败。李可老师常讲,学好古中医要“洗脑”,所谓的“洗脑”我想就是形成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观念。是否能精通深入一门学科,首要的是要明白确立这门学科的世界观是什么,而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年青一代,形成气一元论、形神一体观的观念靠现有的院校教材是难以做到的,西方医学名词的搀入,更是混乱了中医的思维,而扭转这一危局,给予一个明确的方向的。我想《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最恰当的,正如书中讲到:“言脾胃必称脾土胃土者。因脾胃秉造化之土气而生。脾胃病湿,因土气为湿也。脾胃病寒、因土气根于相火、相火少故中土寒也。中土运动是为升降。脾胃秉土气,故脾经病则不升,胃经病则不降。如只言脾胃的肉质,则湿寒升降、皆无根由矣。”文中处处句句传达的是天人一体的观念,而一个熟背天人一体名词而不明二十四节气内涵的中医学生,又如何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呢?因此这本书对当今学好中医,提高中医诊治疾病的疗效真是太重要了。“最不科学的是当时翻译西医学的人”这句话太重要了!“其实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也就是几百年的时间,最不科学的是当时翻译西医学的人,把heart翻译成心时,就把中医概念的内涵偷换了,再用偷换了的心肝脾肺肾的概念来衡量中医,当这些概念成为科学的标准时,中医就成为不科学的范畴。”西方医学名词的搀入,更是混乱了中医的思维,《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针灸甲乙经》、《易经》、《道德经》以及《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等中医经典、儒道的经典,是学好古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标准是就目前的水平看,仍是相对正确的,仅就众所周之的“气功、经络、穴位”问题就足以证明所谓的科学仅仅是相对而已。那么,以相对的正确的标准,霸道地要去证明别人的正确,这就是学术上的殖民统治。传统的中华医学、就其科学性而言,也是相对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最最重要事实:中医药的理论、临床结果、是经过数千年不断由实践证明、修正发展而来的,尽管过去、现在、甚至将来,我们还将不断去这样证明、修正、发展他。在现行中医体制和教育体制下,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医,难!导读:偶然在图书馆翻到一本《坐堂医笔记-王昆文老中医从医感悟》,读之有趣有料,获益匪浅。这篇文章,既针砭医弊,又言辞恳切,值得一读。
当今的中国,不缺乏所谓“科学的中医”(即以科学为时尚,为真理,为标准),但缺乏有文化的中医。这里的“文化”,是指中医药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医的根,也是中医的外展形象。
所谓“有文化的中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有医德,有医术,会宣讲,能著述,会传承,有贡献,是明医。
中医有无文化是可以鉴别的。从他的语言谈吐,从他的仪容神色,从他的诊病实践过程及其疗效,从他的书写药方及其著述等,都可以略知其大概。
比如清代医家邹润安,《清史稿》说他“有孝行,家贫绩学,隐于医”,且“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势沿革,诗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暴”,而其所著《本经疏证》一书“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一家之言”。他无疑是一个有文化的中医。即使是近代有名医家王孟英、张锡纯等人亦对他十分推崇,我们从《温热经纬》、《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内容中就可看出。(笔者曾撰写有一篇“邹润安医古文辞尝析”,发表在《国医论坛》年第4期)
再说王孟英,其人虽只活了六十岁,但他的医术和文字功底,绝对胜过当今绝大多数所谓名医。尤其是一部《王孟英医案》,简直是中医学与文学的最佳结合。其阐述医理之透彻,辨析病机之详尽,描述病情之形象生动,可谓入木三分,且文采斐然,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在我所接触过的各家医案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还有清代医家陈修园,他中举后曾任知县及代理知府,公务繁钜,仍为人治病,还撰写了不少医书,对后世习医者有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他倡导为医者应努力学习中医经典,并为普及中医知识而不遗余力,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如《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和《医学三字经》等就灌注了他毕生的心血,流传甚广。其著作流畅通俗,深入浅出,易读易记,又结合临床实际,切合实用,因此可当做中医普及教育的理想教材,利于自学。许多人学医就是从读他的书开始而走上了从医之路。其《南雅堂医书全集》是中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个人著作,几乎可与官方编撰的《医宗金鉴》相媲美。
陈氏不仅著述甚丰,而且公开讲课授业,所从弟子众多,其对中医传承的贡献功不可没。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念念不忘对自己的医书有两处需要补写。
总之,在中医历史上不乏有文化的中医,从《内经》的作者,歧伯,《神农本草经》的作者,至淳于意,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喻嘉言,徐灵胎,丁甘仁,汪昂,唐容川等历代儒医,他们都是中医学的创建者、推动者和功臣。
如徐灵胎的著作中就包含有《道德经注》,文学家和诗人袁枚还为他作传,因为他们是“平素意合”的好友。
还有那些在医学上虽然没有建立起什么流派,但仍然有某些建树或医著传世的,如“成书数卷,聊以课徒”的《时病论》的作者雷丰;“案语多俪体,千言立就”,“舟车寒暑,手必一卷”的浙江名医金子久;“儒乃达儒,医是明医”的关月波及其“幼承家学,六岁起熟读四书五经并嗜书法”的关幼波;撰有《中医基础理论通俗讲话》和《素问运气七篇讲解》等的方药中等,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中医。
纵观以上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有医德,品性淳良,以仁义为怀,待病人如至亲,所谓“常将人病如我病,救得他生似我生”。他们精勤不倦,好学深思,从不自满,甚至舟车寒暑,手必一卷,或有感即录,或挑灯夜读。如王孟英之《归砚录》即如此写成。
他们领会了中医的精髓,精义入神以致用,故能在临床上取得好的疗效,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之辈。他们又能够继承前人医术,或整理,或改编,或撰著,甚至有所创立,有医著传世。
如果没有那些有文化的中医,就没有那么多中医典籍,就不可能流传下丰富的中医各科临床经验。如《药性赋》、《汤头歌诀》、针灸歌赋等,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一部《医宗金鉴》,其中包含有多少内、外、妇、儿各科杂证治疗的歌诀啊!没有文化的中医写得出来吗?
我很赞赏和敬仰有文化的中医,他们有的在世时不一定有名,但他们对中医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什么时候有文化的中医多了,中医学的发展前景就会更好。
这里再说一说没有文化的中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给人看病马虎了事,责任心淡薄,不认真思考。除随便应付病者而外,平时不看书,不检阅资料,当然更不会反思和总结临床得失。即使看了多年的病,依然没有提高和进步。
二、会吹嘘,吹嘘的功夫大于自己实际的本领,因而能够迷惑住一些病人。这种医生多半如孙思邈所说的“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或“訾毁诸医,自矜己德”。他们往往在找钱致富方面是能手。
三、在看病的处方上既不写病情病状,包括脉、舌象等,也未作诊断,仅仅是写了几个药名,很难作为复诊时的参考或依据。
四、开的处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而且几乎是不依规则地乱画一气。有时候需要药房里的几个人来认真揣摩或猜测,也仍然难下结论,不知开的什么药,真使人头痛。
五、对中医不自信,甚至有些怀疑,对中医经典也不屑一顾,轻易否定古人的智慧结晶。如此等等。
最后,我要说:在现行中医行医体制和教育体制下,要想产生一大批有文化的中医,结果只有一个字:难!
为什么好中医那么难找?看病有讲究,这八类中医绝对不能找好多读者说,找不到能看好病的好中医,确实是好大夫太少,还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比如,在商业环境下中药的质量真的保证不了,有的大夫把药开的到位了,但患者喝了没什么反应,也有少数这样的情况。还有患者自身的原因,被西医概念灌输后担心、恐惧、疑虑、没有耐心等。患者也无法做到遵医嘱,大夫也忙不能尽言,患者没有基本常识。没能看好病,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是医生的能力了,俗话说的好:“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医生没治好可能是是医术的原因,那就要另请高明。哪个年代都有庸医,但如今的庸医应该更多,一则心浮气躁者多,二则西化的中医不少不能用纯中医思维看病了。比如下面举例的这些医生。01、既吃西药又吃中药的中医师除非是意外事故导致的外伤。只要是病,不经过西医插手,你能想到的,感冒、失眠、胃炎、痛经、腹泻、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你不能想到的,如脑瘤、肺癌、乳腺癌、淋巴癌、肝癌等各种重症。只要经过比如象倪师一样的正统经方中医师治疗,效果是往往是第一剂就知道效果。轻病时常是一剂就痊愈了,乳癌等也不过几周的时间。请问读者,如果是病不是外伤,你何时有机会和必要吃众所周知副作用大的西药?这些既吃西药又吃中药的中医师,就是因为自己都不会治,才会明知西药副作用大也吃西药,还对别人说是因为中医无效。(不是中医无效,是他们的知识不够,水平不够。自己不检讨,还嫁祸于中医。)因为他们自己都治不好,也不会治好你。0、定时服用各种维他命的中医师因为他们不知真正的中医养生之道,因此,他们相信所谓的维他命厂家和广告等所吹嘘的保健,是因为自己不能分辨是非,盲目相信某方为了商业利益拼命灌输的“保健知识。”岂不知,人体“宁虚勿实”。任何人的体内都有癌细胞的存在-----西医认为,癌细胞为体内正常细胞的特殊变异。读者请思考,无论动物或是植物,世界万物要生长,是否需要营养?营养充足时,长得飞快,维他命是人体所需的多余的大量的营养,正常人体细胞吸收部分外,大量的被自身变异细胞(癌细胞)吸收,它们就会茁状成长,正常人体有能力清除此些异种的细胞,当人体清除的能力下降或是此类变异细胞得到营养快速成长时过多时,量变到质变,此些变异细胞聚集成块,或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便会显示在西医的仪器中,西医所谓的肝癌,肺癌等便被诊断出来。读者请思考,不然,西医怎么会说肝癌发病隐形,且没有办法预测,只有到机器照出肝内有“团”或“块”时,才引起注意,才进行所谓的确诊诊断法。-------肝内组织切片病理检查。读者请再思考:1.此“团”或“块”,不会马上长出来,在能用机器和肉眼看出之前,必定很小,虽然机器看不出,但此时病人已有很多不适的症状,如厌食,厌油腻,大便不规则,每天晚上1AM—3AM无原因醒多来等等。当病人有此些症状但机器,血液化验正常时,西医不会重视,也无良好的办法去诊断和治疗。因为西医看待1AM—3AM醒来和别的时间醒来和全夜醒来无特殊意义,都是失眠,他们只是认为一者失眠较轻,一者失眠较重而已。西医怎知,1AM—3AM是属肝的时间,每夜1AM—3AM准时无原因醒来就已表示肝脏受损,(此时的西医仪器和血液检查可能是显示正常)经方家此时就会赶快动手治疗。那又怎会等到肝有结块的形成(肝癌),治未病为上工-----真正的经方家才可以做到,西医和别的中医都将束手无策。.西医早期时都无法预测,非要等到长大了很明显时才想到去如何诊断,此时早应是治疗之时,西医却在用病理检查企图了解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此种检查意义有几何?3.各种维他命是不是自身变异细胞(癌细胞)的好朋友?03、每年进行一年一次健康体检的中医师因为他们不掌握真正经方家------正统中医的健康准则。(此准则倪师早已在网上公布于众。)所以他们相信西医的仪器和血液报告,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西医所谓的健康数字范围没有以人为本,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此种体检忽视人本身的冷暖寒热是多么的片面和欠整体观念。他们没有用真正的健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健康,那他们怎么会健康?他们自己都不健康,又怎能帮助你健康?不是中医不好,是他们没有真正学到家,那是他们的悲哀,不会帮助自己,更不会帮助别人。如果今天以前你曾经相信,那是笔者之过,没有将此文尽早公布于众,如果今天以后你依然相信,那是你自己的悲哀,因为你没有选对真正的标准来衡量你的健康,健康标准不对,那你渴求和追求的健康又怎会正确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聪明的读者,你仔细想想,又多少人每年例行健康体检,却照样心脏病突发死亡。只有真正的经方家才知如何爱护心脏,如何保证心脏病不会发生。所以,此种中医师不能看。当然,现在的检查结果可以借鉴,但不能执着!04、自己乱做手术的中医师1.骨科手术-------西医所讲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妇科手术--------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3.外科手术---------脑瘤、脑积水、急性乳腺炎、阑尾炎等。4.心血管外科------搭桥术、心脏起搏器的安置等为了治疗心脏病。 5.肿瘤科--------乳腺癌、大肠癌、肺癌等。6.等等。。。05、动不动就吃抗生素的中医师他们口口声声地告诫你,“现在的感冒病毒很厉害的,所以感冒难治。”,那你一听即可知,不能看他,因为他们的中医水平只是“纸上谈兵”。从没用过大小青龙,因此,不会用麻黄汤、桂枝汤等,他们自己的感冒都治不好,你能相信他们能治好你的感冒或是别的健康毛病吗?06、从没用过中草药的中医师汤者,荡也。治大病时不会用或不敢用汤药的中医师,也就是不会治重症的中医。所以不能看。因为他们一定不会治重症,谁知道小病他们能不能治好?07、向你推销各种不同的保健品和营养剂还有酵素的中医师道理和吃维他命一样,此中医如果不是无知犯以上的错误,就是为了赚你的钱,请远离他们,以防上当。08、如果他们没有以上数条,但你越吃他药,病情越加重的,也不能看因为以上数条容易看出,你容易分辨,但如果你吃了他的药,病情不减轻,反而加重了,说明你投错医,没看对证,马上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