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能治愈吗 http://m.39.net/news/a_5668928.html

看到这个讲座题目的时侯,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亲爱的老师们,你们的感觉是不是和我一样:感觉自己平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研读不够多,不够深!说心里话,今天有幸听到张齐华老师的直播《以“课标视角”看透数学教材》,感谢张老师授之以渔,让我对《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张老师从“为何要带上课标视角看材”和“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两个方面进行分享。

为何要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张老师用“北斗七星”直观形象的说明了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在研读教材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具有显微镜的工匠精神,不断地往深处去挖,寻找所有的细节,寻找知识内部的东西,同时还要具有望远镜的视角,从更宏大的视角去认识教学,认识教材。

为何要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紧接着张老师从专业的角度,以《厘米的认识》从四个维度进行梳理。一、回到课标,重新理解教什么?有了课程标准的提醒与敲打,我们就可以跳出知识技能的陷阱,回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课程目标中进行思考,重新理解、思考我们到底教什么,我们不仅要教孩子们知识技能,还教会孩子们进行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促进孩子情感态度的发展。二、回到课标,重新认识“为什么教”?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知识技能是教学的明线,数学思维和素养是教学的暗线,我们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只为知识技能而教,我们还要为学生的思维、素养而教。三、回到课标,审视“怎么教”?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四、回到课标,重新把握“教到什么程度”。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知识的宽度的边界在哪里?理解的深度的边界在哪里?思维的广度的边界又在哪里?对于教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给出明确的边界。张老师通过《比》这一知识后面的你知道吗——黄金分割举例向我们阐述教学程度的必要性,我们无限度的深挖、拔高、拓展拓宽,会给学生的思维超强的负荷,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张老师从两条路径进行分享,首先从教材回到课标,回到源头找活水,以《认识方程》为例,分别从苏教版、人教版、北师版来阐述。苏教版和人教版主要通过天平素材来说明方程的定义,北师版并借助通过天平素材理解平衡,接下来通过借助等量关系最后得出方程的定义。不同版本教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最终揭示的方程的定义都是一样的。

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从课标到教材,回到现场落地。张老师以《认识千以内的数》从数感的角度解读课标,如何体现课标理念,课标中提到,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方面的感悟。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出发,高于教材,通过四个教学过活动来展示如何教学数感。活动一:四人一小组用小木棒摆、小方块摆、点子图圈一圈、计数器拨一拨不同方式表示,,,,学生们对同一数据用不同素材动手来研究,认识这些数的组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多元丰富的感知数的组成;活动二:怎样从,,,数到。让学生通过对数自主数的特征,丰富的感悟自主、灵活地选择方法。活动三:你愿意用小方块一个一个数到吗?先让孩子一个一个地数,再十个十个地数,最后一百一百地数,数起来从远的很到很快就数完了,数感生动的体现出来了;活动四:一幢楼高45米,每分钟大约跳绳个,清洁工每月收入元,回到具体情境中感知数的大小,数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

张老师在分享中深入浅出的向我们阐述了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回到源头活水——课程标准中来研究教材,莫只顾头赶路,还要抬头看看,不要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让我们向着明亮那方继续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yy/134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