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绶琯于年1月28日逝世,享年98岁王绶琯先生是中国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开创者,中国现代天体物理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更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了无数科学人才。图1.王绶琯先生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使用2.16米望远镜对王绶琯星(国际永久编号)进行了观测以示大家的哀思。年,王先生出生于福建福州。年轻时的他曾留学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27岁那年放弃苦学14年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他来到伦敦大学天文台,投入了天文学的怀抱。图2.伦敦大学天文台,右一为王绶琯先生年回国后,王先生先后就职于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及北京天文台等,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图4.王绶琯先生在海南。年海南岛日环食中苏联合观测队全体人员在三亚观测基地他曾参与我国天体物理学科基础建设,曾在海南岛日食观测中引进前苏联的射电天文技术。曾筹建北京天文台,创办全国首届射电天文训练班,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射电望远镜曾指挥并规划“全国一盘棋”的天文研究布局,曾参与提出国际领先的LAMOST项目……图5.共同提出LAMOST方案(年)五人中的四人,年相聚在建设中的LAMOST前王绶琯先生为中国天文事业整整奋斗了70年,带动了中国天文学界的跨越式发展。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命名,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第号小行星誉名为“王绶琯星”。图6.王绶琯星(图源:紫金山天文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王先生曾说:“科学普及了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年王先生倡导成立了“北京市青少年科学俱乐部”,以大手拉小手的模式开展了一系列中学生科研科普活动,旨在从中学生中发现潜在的杰出科学人才。图7.王绶琯先生与中学生们在一起如今,俱乐部的一些早期会员已成为我国甚至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王绶琯院士的学生南仁东先生,组织建造了全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图8.中国天眼FAST王绶琯先生从一线天文研究到中国天文发展顶层设计,从科学研究到科普教育,心中始终是对天文学的钟情和对使命的忠诚。笃志齐心致广大,慎思明辨尽精微,这是王先生对天文人的寄语。星光下,让我们继续砥砺前行。年1月29、31日王绶琯小行星拍摄工作:观测策划:刘东宇,郑捷观测计划编制:郑捷,王佳琪观测助手:肖锋观测数据处理以及动图制作:郑捷感谢王汇娟、傅煜铭提供宝贵的观测时间用于本次观测。其他图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央视新闻图文整理编辑:袁凤芳编辑:赵宇豪来源:光明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oqku.com//mjccys/1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