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脑积水专科治疗医院 >> 脑积水饮食 >> 中药药性理论的整体性,你怎么看
试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整体性
作者:李学林,高晓洁,刘瑞新,刘培,杨国营,侯士良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然而,现有的中药药性理论,其部分内容却存在缺失或不完善之处。首先,关于中药药性理论,文献论述最多的是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基础药性,而这些只是中药的基本属性之一,除此之外,中药药性理论的理论内涵,还应包含对中药基本属性和中药临床应用的相互关联规律的总结和凝练等更丰富的内容,这样才能沟通中药的“性”和“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中药复方与中药饮片同属中药的范畴,也应具备相应的药性,所以中药药性理论的适用对象同样应包含中药复方,而目前文献鲜有论及中药复方药性者,且作为中药复方重要组成部分的中成药的应用多以药品说明书中标明的功效为依据,忽略了药性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笔者在古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从中药药性理论的理论内涵和适用对象两个方面,进一步凝练和归纳完整、统一的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性理论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定义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疾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自身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即药性或偏性,是对与疗效相关的中药的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用,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而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中药药性形成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指导着中医临床的准确辨证施药。其相关理论的阐明是及时正确把握中药性质、揭示中药应用规律的前提,也是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是否取得确切疗效的有效保证。
研究中药药性形成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中药药性理论,也称中药性能理论。“性能”一词,事实上包含了“性”和“能”两层含义。而中药性能,同样也包含药物的性质和药物的功能两个部分。以前者为主的内容称为药物的基础药性,以后者为主的内容称为药物的功能药性,它是联结基本药性要素和药物具体治证之间的桥梁,是构成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本功能药性、衍化功能药性和配伍功能药性。
中药的基础药性和功能药性构成了中药性能理论的完整内涵
1.中药的基础药性
中药基础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神农本草经》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这是关于药性理论之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历代本草对药性理论均非常重视,在介绍单味中药的主治病证之前,均首先阐明其四气、五味、归经等基础药性,再简要描述其功能药性,随后才是具体的主治、用法等应用方面的阐述。有关单味中药基础药性的内容,大家耳熟能详,此处不再赘述。
2.中药的功能药性
基础药性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概括了药物作用的某种性质和特征。然而,对于一种具体的中药,通过这些相对抽象的、共性的基础药性的定义、描述、组合,该药的药性特点仍不能为我们所清晰地认识。很多情况下,中药基础药性的组合对药物性质特征的限定与该药的主治病证之间无法建立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血余炭和王不留行两种药物具有基本相同的基础药性,即性平,味苦,入肝、胃经,且作用趋势为苦降下行,无毒。但我们仅凭这些基础药性的描述无法直接确定其主治病证,从而无法应用于临床。它可能主治出血证、小便不利(血余炭),也可能主治血瘀经闭、产后乳汁不下、热淋等病证(王不留行)。因此,有必要在中药药性描述中加入一种联系抽象的基础药性和具体的主治病证之间的“桥梁”——功能药性。
功能药性是构成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功能是药物治疗作用的直接概括,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它来源于临床实践,通过机体而反映出来。中药包含着多种药性“成分”,它的具体功能实际上是多种药性的综合作用。如“解表”,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除“解表”之外,还包括辛温、辛凉药性。补虚,有补血和补气之别,除“补虚”之外,尚有血分、气分等归经内容。功能药性以四气、五味、归经等基础药性为依据。如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所说:“愈病之功,非疾不能知之,其神农众疾俱备,而历试之乎”?这说明中药的功能本身就包含着药物的性质和临床应用的信息,是临床作用的总结。功能是基础药性与临床应用的中心环节,正是由于其纽带作用,才使中医的理、法、方、药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
2.1基本功能药性
基本功能药性即中药本身所具有的主要功能或特有功能。如麻黄的发表散寒,附子的回阳补火,黄连的泻火解毒,人参的大补元气等。这种功能药性是药物自身固有的,所以也称之为固有功能药性。它是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特性的综合体现,在药物的多种功能药性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指导临床正确用药的主要依据。
2.2衍化功能药性
衍化功能药性是由基本功能药性延伸、衍化、派生出来的,从属于基本功能药性。如黄连苦寒清热泻火,毒为火热所化,所以亦能解毒,黄连解毒的功能就是从其基本功能药性衍化而来的。又如白术能止汗,实为健脾益气、助阳固表而止汗,止汗是由健脾益气的功能派生出来的,它与麻黄根的收涩止汗是截然不同的。夏枯草清肝明目,生石膏清热止渴;生地黄凉血止血,紫苏安胎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2.3配伍功能药性
配伍功能药性是指药物互相配合之后产生的功能。按照七情和合理论,通过配伍,可使药物功能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作用。如石膏和知母同用,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即治疗热病气分高热症,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当归与黄芪同用,活血化瘀疗效明显增强。中药“药对”的内容,多属于这一范畴。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某些中药配伍应用的功能,发展为方剂学研究的内容。药与方的功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二者仍时常互相混淆。如柴胡与黄芩配伍能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芍药与桂枝配伍能调和营卫的“桂枝汤”,这些药物单独应用时未必具有此功。因此,严格区分在方药离合情况下的功能异同,是十分必要的。
中药“功能药性”内容的发展,既依赖于用药实践,又受中医理论制约。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主治范围的扩大,中药功能也发展成为由纵向系统和横向层次构成的体系。譬如纵向方面,有对证、对病、对症三个层次。如人参能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证,属对证“功能”。常山截疟,对各型疟疾均有疗效;茵陈蒿退黄,可用于各型黄疸病等,属于对病“功能”。仙鹤草止血,能缓和或制止各种出血症状;番泻叶通便,可用于多种疾病所形成的便秘。但对失血和大便秘结形成的病因,它们不一定就各有作用,属于对症“功能”。然而,也有的药物功能既含有直接对“症”的作用,又具有对“证”作用的间接效果,如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系指该药既有对证的凉血作用,又有对症的止血功能,二者未必完全是因果关系。故凉血止血药可与温性药物配伍,“去性取用”,用于寒性失血证。中药功能中的祛风止痒、行气除胀、生津止渴、活血消肿等,则属于又一类型的因果功能,前二字为对证作用,后二字为前者的效果,后者不能离开前者而独立存在。还有些中药的功能具有多层次性,并与不同层次的病证相对应,如石膏的功能清气分实热,对应于阳明病的气分实热证;白薇之清血分虚热,对应于骨蒸潮热和产后血虚发热等证,包括了对病因、病位、病性等的作用内容,在层次分化上更属完整。
中药复方与中药饮片共同构成了中药性能理论的完整适用对象
从适用对象讲,中药包含单味中药饮片和由中药饮片制备的汤剂及中成药,即中药复方,中药复方同单味中药饮片一样,也应具有相应的基础药性和功能药性,但是与单味中药饮片不同的是,中药复方的药性是对组成处方的各具体单味药的整体的、综合的概括。
1.中药复方的基础药性
对于常用的、经典的、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其基本药性可以从其药物组成、君臣佐使以及其治证等多个方面,进行直接的推论,其中尤其应注重君药、臣药以及整体药物的特点,同时应注意某些去性存用、反佐药物的准确鉴别。以四逆汤为例,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配伍亦为辛热之品、守而不走的干姜,则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此外,佐以甘温的炙甘草,“辛甘化阳”而破阴寒复阳气,同时缓和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阴复阳,而无暴散之虞,故有“附子无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之说。四逆汤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四肢厥冷、恶寒踡卧、呕吐腹痛下利等,故可以推断四逆汤辛、甘,热,归少阴经。
2.中药复方的功能药性
临床上作为中药复方重要组成的中成药的使用多以其说明书中标明的功效为依据,而说明书中标明的功效则是以中成药的基础药性为依据、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中成药内在功能的具体体现。
2.1基本功能药性
中药复方功能药性即为单味中药配伍功能药性的体现,如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方中生黄芪为君药,其剂量为方中其它所有药味总剂量的5倍余,可大补脾胃之元气,其补气的药性在方剂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补气为该方的基本功能药性。
2.2衍化功能药性
仍以补阳还五汤为例,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由此可知活血通络为补阳还五汤补气作用的延伸和衍化。
2.3配伍功能药性
复方使用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两大特点之一。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即“七方”,“复方”为其中之一。然而,其所谓“复方”与今日所论之中药“复方”有所不同。今之“复方”,为相对于单味药而言;古之“复方”,主要是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之方。换句话说,是今之“复方”的“复方”,即“多复方”。医院儿科在临床实践中探索使用了“多复方联用”的用药方法,符合传统中医“七方”中的“复方”用药方法,疗效较好。如二联用药常将治疗肺热咳嗽、痰壅实喘的葶苈颗粒与另一治疗肺热咳嗽的清肺颗粒联用等,这些“复方”在临床治疗中均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中药复方之间配伍应用也基本符合“七情”配伍用药规律,如归脾丸与人参养荣丸同用,治疗气血不足,心悸失眠,眩晕健忘等病症,可明显增强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止痉的功效(相须);治疗口舌生疮,胃火牙痛,常以清胃散为主药,配合导赤散同用,以引火下行,可明显增强清胃散的清胃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相使);治疗二便不通,阳实水肿,则当选用通利二便,峻下逐水的舟车丸为主药,常须配合四君子丸同用,以健脾和胃,利水消肿,固护正气,扶正祛邪,以使舟车丸峻下逐水而不伤正气(相畏、相杀)。
小结?
从理论内涵上,中药基础药性和功能药性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功能药性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诸药性因素的综合和概括,是具体化了的药性内容。功能在中药学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都十分重要,它将上述药性要素与临床应用贯穿为一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药药性理论系统,成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药物功能,明确区分功能的性质和层次,是学习中药理论和准确用药的关键环节,也是学习方剂学和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从适用对象角度讲,中药复方与中药饮片同属中药的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药性能理论的完整适用对象。(参考文献略)
来源:本文由我会主办期刊《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治疗白癜风医院是哪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wh/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