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药而医是一种境界

不是有病不治

“无药而医”是医疗的一种境界,就是尽量少用医疗手段。但是这并不否认医疗的作用,对于“真病”,一旦确诊,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这与“无药而医”的育儿理念不冲突。

有疗效的治疗才是好的治疗。

能打针不输液,能吃药就不打针。

能局部用药就不全身用药,能用一种药就不用两种或多种药。

贵药并非都是最佳的,对宝宝疾病有疗效的药物才是最佳的。

对其他宝宝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不一定适合你宝宝,个性化治疗才是关键。

并非所有的食疗都是安全的。

选一位可信的医生为宝宝长期提供医疗服务,要比到处寻找知名专家好得多,除非宝宝的病情诊断不清,治疗无效。

没有那么多宝宝真正需要强有力的医学干预,通过科学的养育方式,都可以喂养出健康的宝宝。

抗生素不是灵丹妙药。

医疗器械的检查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观察,详细询问病史,做细致的物理检查,仍是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术。

除了先天毛病,崭新的生命本无病

新生儿是新生命的开始,除了先天遗传性疾病,没有什么疾病。只要护理得当,患病的机会是很小的。宝宝在胎儿期,从妈妈那里获得了免疫抗体,能够抵御致病微生物的侵袭。

父母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宝宝患了什么病,动不动就给宝宝吃药,上医院。

病例:无中生有的“外周性脑积水。

有一个不满1岁的婴儿,刚刚会蹒跚走路,但一条腿不太正常,好像有些拖拉着。父母看书、查资料,认为宝宝腿的问题可能是大脑有问题!医院看医生,医生解释说,不满1岁的婴儿,刚刚学走路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右腿像“罗圈腿”,左腿有些拖拉。这是正常现象,看宝宝其他方面都很正常,不像有脑异常,而且宝宝也没有异常分娩史。

可父母实在不放心,要求做检查。做了头颅B超和头颅CT,CT报告可疑外周性脑积水。这个报告结果让父母陷入深深痛苦之中,更加坚信宝宝大脑有病了。在父母要求下,宝宝开始静脉输注脑活素。

暂且不说输注脑活素是否有效,外周性脑积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无临床意义,有没有确切的解释都还没有搞清楚,就开始治疗了,这对宝宝来说是不公平的,宝宝可能根本不需要接受静脉注射。

注射了半个月的脑活素,复查CT,没有任何改变,但宝宝走路已经有所改善了。又过了三个月,进行脑CT复查,还是那样的,拿给有关专家看,判断是正常现象。这时,宝宝走路已经完全正常了。这真是无谓的治疗!

最大限度避免医疗干预

医学的目的是让宝宝在产生抵御疾病抗体的同时,身体别受到伤害,保护被感染的脏器。如果把医药作为强烈干预手段,来对付宝宝的疾病,宝宝的身体非但不会强壮起来,相反可能变得越发脆弱,受不得一点风雨。如果不是救命,不是避免残疾和后遗症,在为宝宝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疗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减少医疗带给宝宝的毒副作用,也就是医源性损伤。衡量一个医生医术的高低,不但要看他是否治好了病,还要看他是否规避了由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是否保护好幼儿身体这台崭新的机器。

给婴幼儿治病,能不用药物的,就不要用药物:能少用药物的,就少用;必须使用药物的,就选最适宜宝宝用的药物。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也不是方法越多越好,不是使用药物种类越多越好,更不能以采取复杂多样化的治疗,来证明医术的高超。

不能把宝宝交给机器

妈妈有这样的抱怨:还没和医生说上两句话,医生就开一大堆检查单,然后就是等待检查结果。哪个结果有点问题,病就诊断出来了;如果所有的检查都正常,医生就什么病也不确定,再做其他检查,结果又拿着检查单去检查,再等待结果。如果还是什么问题也没有,就暂时先吃点药看一看,不好再来,或过一两天再检查一下。看一次病要大半天,甚至是几天,基本上就是做各种检查。

医生应该更多地仔细询问病史,和妈妈充分交谈,做细致认真的物理检查。医生是诊病的主体,不能把看病任务都交给辅助检查,不能僵化地等待化验结果。

医学不能让宝宝弱不禁风

婴儿从母体中获得的抵御疾病的抗体,一直保护着宝宝。直到宝宝六个月以后,来自妈妈的抗体用完了,宝宝开始靠自己的健康成长,获得抗体,通过自己的努力,迎接大自然的挑战。

宝宝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病毒、细菌等多种微生物,并以此产生对致病微生物的抵御能力,这也是宝宝被动免疫能力的产生过程。接种疫苗是宝宝主动免疫能力的产生过程。医学再发达,也不可能通过主动免疫,接种所有可能致病的微生物疫苗。

在被动免疫能力产生的过程中,宝宝常会有轻微疾病产生,这是正常的,在所难免。为了获得健康,就要练就不怕病菌侵袭的身体。这就是生命的规律、成长的代价。

节选自《郑玉巧给宝宝看病》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白癜风治疗与护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wh/13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