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使用药物 http://pf.39.net/bdfyy/tslf/190620/7232741.html

主编

胡学斌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医学院BWH医院访问学者,匈牙利国家神经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委员会心源性卒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病理生理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抗癌协会委员

湖北省神经外科质量监控委员会秘书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

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牛健康资讯网科普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卒中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欧美同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胶质瘤委员青年委员

湖北中西医神经外科协会委员

一直致力于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以及校创新基金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50分。尤其擅长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和显微手术治疗,也精通颅内各类肿瘤的精准外科治疗、各类脑外伤和脑积水的治疗。

术者:胡学斌教授

胡学斌教授团队:

胡跃云刘昌亚熊志勇周汉城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病例介绍

基本情况患者,女性,59岁。该患者于年因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医院西院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既往病史无特殊。

查体运动、感觉等功能基本正常。

年的造影及介入治疗图像

患侧正位、侧位及D的造影图像

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D重建图像,可以看到,该动脉瘤开口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垂直部及后膝,该部位载瘤动脉还是有一定的弯曲。

考虑到此动脉瘤的瘤体较大,同时流量也较大。因此,我们决定先使用弹簧圈进行疏松填塞以降低流量,然后使用willis覆膜支架覆盖瘤颈口,达到治愈的目的。

我们先使用6Fnavien接近动脉瘤开口处建立通路,以echelon-°微导管塑形呈C形并选入动脉瘤腔内。

输送部分弹簧圈填塞后,撤出微导管。再以微导丝引导willis覆膜支架到达病变部位进行释放。

支架释放完毕后造影还是比较理想。

年9月,患者因轻度的同侧眼睑下垂来复诊,影像结果没有令人满意。

造影可见,动脉瘤有复发,基本上“返回原状”可以看到动脉瘤口还是比较明显。我们推断可能是第一次手术后,因载瘤动脉局部有一定的弯曲度,导致覆膜支架展开后贴壁不良,并发生了部分向下移位,动脉瘤口发生内漏,同时术后患者又进行了数月的常规双抗治疗,从而造成动脉瘤复发。

因为担心再次使用覆膜支架会存在贴壁不良、内漏等问题,此次我们决定采用传统弹簧圈+支架的栓塞方式进行。

可以看到第一次栓塞填入的弹簧圈已经完全被压缩到了动脉瘤底部。Willis覆膜支架本就显影稍差,我们推断其应该就在瘤口近端。

选定工作位后,将echelon-°塑形成C型,导丝成袢引导powlerplus支架导管、微导管依次到达预定位置。

成袢通过载瘤动脉的时候,动脉瘤口近端的血管腔内还是有一定的阻力,导丝行进过程中操控手感不是那么顺畅。

准备就绪,自加奇Jasper10-0-D弹簧圈开始填塞,期间半释放enterprise2nt4-0支架,以Jasper2-4-2D收尾。

术后造影,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加上支架的覆盖和修复作用,应该不会再复发了。

经验小结:

Willis覆膜支架,是我国上海微创出品的,世界上唯一用于颅内的覆膜支架。使用该支架实践“腔内隔绝技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壁缺损型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Willis支架体外实物图示融合技术显示下的支架形态

根据我们以完成的二十余枚Willis覆膜支架的经验来看,腔内隔绝技术具有操作相对简便,术中对动脉瘤骚扰程度小等优点。然而,Willis支架因存在带膜结构,是利用膜结构覆盖血管缺口,且为球扩式支架,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其局限性。

腔内隔绝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总之,我们做介入手术,需要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能,合理进行选择和操作,方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关链接

左文右武·第1期

“高压锅”技术栓塞治疗翼腭窝区动静脉畸形一例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wh/108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