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脑积水专科治疗医院 >> 脑积水病因 >> 懂得这些,中老年人就能长寿了
如何降血压是很多老年人关心的问题,但一些说法不太靠谱。最常听到的是“木耳芹菜能降压”。木耳、芹菜都是很好的蔬菜,但说它俩降压,就有点夸大了。就怕老人轻信这类谣言,而不好好吃降压药,导致血压反复波动,损害大脑、心脏和肾脏。老年朋友一定要牢记,食物不等于药物,得了病必须找专科医生积极治疗,很多慢性病通过服药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有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并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控制食盐和脂肪的摄入。健康饮食、均衡营养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便秘、失眠等问题。
误区3:头疼脑热不得了
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对疾病过于敏感,出门担心风太大,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头疼脑热就担心自己得了大病。很多时候,老年人并没患病,而是因为过于担心,才感觉不舒服。比如,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时,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老人听闻他人的犯病症状后,急于对号入座,觉得自己也病了。缪中荣强调,老年人 误区4:勤俭节约太会过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老年人经历过艰苦岁月,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但若节俭过度就会有损健康。比如,一些老人舍不得扔剩饭剩菜,只要不发馊就继续吃。殊不知,剩饭剩菜容易滋生细菌,吃坏肚子;有些反复加热的隔夜蔬菜里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可能致癌。每年到了夏天,急诊中常见老人因为吃了剩饭剩菜而上吐下泻,医院,真是得不偿失。剩饭最好在一天内吃完,剩菜则要在5~6个小时内吃完,凉菜、绿叶菜最好当顿吃完;吃剩饭剩菜前,一定要高温加热杀菌。
误区5:输液预防脑卒中
初春、入秋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为了预防,不少老年人选择在这两个时候输液。短期输液并不能预防脑卒中,只是给老年人一个心理安慰。老年人多患有一些基础疾病,输液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严重后果。预防脑卒中是个长期过程,必须针对病因进行干预,还要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均衡饮食,坚持作息规律,适当进行运动,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切忌迷信保健品。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做血管检查。
误区6:老了补牙是浪费
由于不重视保护牙齿,很多老年人的牙齿早早地脱落了,但却不当回事,认为“掉牙就像秋天的叶落”,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觉得镶牙或种牙浪费时间和金钱。牙齿缺失直接导致咀嚼功能下降,增加胃肠消化食物的负担,不利于通过饮食摄取足够营养。不注意清洁口腔,还会导致龋齿、牙槽骨萎缩等问题,间接造成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病变。专家建议,老年人应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三餐后漱口,定期洗牙;如有缺牙的情况,应及时修补,维护咀嚼功能。
误区7:油盐不进降压降脂
研究发现,长期摄入过多食盐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食用油吃得过量,容易造成血脂升高,加速血栓的形成。出于对这两点的担心,一些“健康意识强”的老人索性不吃油盐了,想要彻底杜绝风险。盐和油并不是健康的敌人,适当食用不会有损健康,因噎废食反倒有害。过度限盐会造成钠摄入不足,使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内,诱发脑水肿,轻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率加速、恶心呕吐等问题。食用油也是必需品,完全不摄入食用油,可能导致一些营养素的缺乏。因此,老年朋友要学会正确地控油和减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食用油用量在5克~30克之间。老年朋友千万牢记一点,任何食物吃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健康。
误区8:晨练越早越好
凌晨四五点钟,大街上就能看到很多老人晨练的身影,但在专家看来,这并不是好事。缪中荣指出,早晨6点前空气质量不好,绿色植物一夜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积存了大量二氧化碳。另外,早晨冠状动脉张力高,交感神经也比较兴奋,容易突发心血管疾病。专家建议,老年人最好在6点后晨练,出门前喝些水、吃好早餐,以免出现低血糖,地点以公园或视野开阔的广场为宜,不要在车流较多的马路旁锻炼。雾天空气中含很多有害物,不适合晨练。
误区9:钙补得越多越好
补钙的观念在我国可谓深入人心,很多老年人觉得钙补得越多,吸收得越多,骨骼也就越强壮,于是大把大把地吃钙片。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推荐摄入毫克的钙,过量补钙,不仅不会强壮骨骼,还可能危害健康。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日常饮食中适当多吃奶制品、小白菜、豆腐干等含钙丰富的食物,还要戒烟、适量运动、不喝碳酸饮料,减少骨量流失。
误区10:多吃补药能长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参、鹿茸、灵芝等高档滋补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一些老人将它们视为延年益寿的法宝,大量食用。人到老年,生理功能逐渐减弱,适当进补可减缓生理功能下降,推迟衰老进程。但进补要视身体情况而定,缺什么补什么,不分体质和症状的乱补,可能导致其他疾病,适得其反。一般来说,平衡的膳食足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不需额外进补。即使进补,首选山药等药食同源的食物,或征求医生建议。
不可思议!水中加一物排出十年毒每天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点“枯燥”么?不妨在水里加点东西,简单一步,不仅让白水变得好喝了,还能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健康排毒哦!
食盐
食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不管做什么菜,如果不放盐,口感会大受影响。
而食盐可不只是用来做菜的,水里加些食盐,制成的淡盐水可是对健康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要注意控制量!
蜂蜜
蜂蜜口感香甜,营养丰富。溶于水中后,营养更易被人体充分吸收。
晚上喝点蜂蜜水不仅皮肤水润,而且对于有失眠症状的人来说,可以使血压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准,达到安神养心的效果,有助一觉睡到天亮;蜂蜜中含有一定的花粉粒可以修复敏感肌肤,经常喝的人对过敏恢复有不错帮助,还可以提高皮肤免疫力,防止过敏的再次发生。
苦瓜
苦瓜的味道很多人接受不了,但吃起来难以下口的苦瓜用来泡水喝却有很多养生功效。
苦瓜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不管什么季节喝苦瓜水,都有很好的解毒排毒功效;苦瓜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脂肪和血糖的含量,使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降低,促进血液流通顺畅;苦瓜性寒味苦,对心、肺、胃具有清凉解渴,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金银花
金银花对多种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治拉肚子有奇效,而且喝金银花可以消除皮肤瘙痒,对外感风热、身热头痛、心烦少寐、咽干口燥等也有一定作用。
泡金银花可以配上菊花、金莲花一起喝,还可放入冰糖来调味。但需要注意的是金银花适合体质平和或体质内热者服用,且金银花药性偏寒,不能长期饮用,特别是虚寒体质及女性月经期内。
柠檬
喝起来酸酸的柠檬水是许多人的最爱,大家都知道柠檬是优质的天然抗氧化剂,多喝柠檬水除了具有美容的效果外,还可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压和心肌梗死。
咳嗽或咽喉难受痰多的时候,在水里泡点柠檬水具有祛痰的作用,而且功效比橙和柑橘还要强,痰多的朋友可以多泡点喝。除此之外,强大的柠檬水也能阻止肾结石形成,甚至可以使部分慢性肾结石患者的结石减少。
柠檬水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直接切一两片放进水里泡几个小时后再喝就好。
枸杞
枸杞中的多糖对肝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促进肝损伤的修复,使肝功能正常运行;枸杞也有很好的抗衰老功效,经常喝喝可以延缓面部衰老,改善皱纹。更吸引人的一点是,枸杞具有壮阳作用。
很多人喜欢干嚼枸杞,因为枸杞有淡淡的甜味,还有着丰富的营养,而枸杞泡水就更好了。但是枸杞对于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因此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病人、高血压患者最好别吃。一般说来一天0克为宜。
薄荷
喝水之前在杯子中加入薄荷叶有健胃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力、抗衰延寿、清热解乏等功效,还可以预防口臭。
薄荷中特有的多种茶萘酚酸,泡水喝可以改善面部痘痘;运动后饮用薄荷水,小小一杯就可以快速解渴,而且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毒素。但需要注意的是薄荷并不适合产妇及婴儿使用。
茉莉花
从古时开始,茉莉花就是入药的中药之一,对多种细菌有抑制功效,内服外用都有疗效,泡水喝清香宜人、唇齿留香,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菊花
常喝菊花可降火,有宁神静思的效用;还能使眼睛疲劳的症状消退。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菊花茶,对恢复视力很有帮助。日常生活中多喝菊花茶有助于防止辐射,经常对着电脑的上班族,应该多喝菊花茶,保护眼睛。
菊花、金银花、茉莉花一起泡着喝,还可清热解毒,对于防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有一定疗效。
红枣
红枣为补养佳品,食疗药膳中常加入红枣,可补养身体、滋润气血,对女性躁郁症、心神不宁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将红枣和甘草、小麦同制甘麦大枣汤,可起到养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
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七颗红枣,或与党参、白术共服,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
看病记住九个不医院看病时,有些事情没有注意,影响了医生对病情的正确判断和诊断,进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制订和药物的疗效。以下事情最好不要做。
1.不化妆。望诊是医生诊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在看病前尽量不要抹粉、涂口红、描眼线、涂指甲,以免掩盖病情,影响医生观察患者肌肤神色,使医生收集的临床信息不准确,影响诊断,甚至作出错误的判断。
.不吃染舌苔的食物和药物。舌是中医窥探五脏六腑的一面“镜子”。中医看舌头,主要是观察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因此,要防止食物或药物染苔造成的假象。就诊前不吃以下几类食物:让舌苔变得白腻的牛奶和坚果;让舌苔变黑的杨梅、乌梅、巧克力、咖啡等;让舌苔变黄的橘子、红薯等。过烫的水和辛辣食物会让舌质变红,也要避免。
3.不抹香水。嗅气味是中医闻诊的重要内容。人体的各种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时可从患者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判断疾病。使用香水或气味浓烈的护肤品等,会掩盖患者自身的气味,从而影响诊断。另外,患者在就诊前不宜吃大蒜等气味浓烈的食物。
4.不做剧烈运动。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中医的脉诊主要是切脉,观察脉象变化。而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盛衰密切相关。过于激动及剧烈运动,均可使脉搏变得快而有力,容易掩盖真实的脉象。所以患者在看病前不宜做剧烈运动或避免过于激动,若刚参加完运动或爬了楼梯,则需休息一段时间,待脉搏平稳后再让医生诊脉。
5.不穿紧身衣物。体格检查是医生看病时很重要的诊查环节,详细的体格检查对于医生准确了解病情、正确诊断疾病有重要作用。如果穿着过紧,可能会掩盖一些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不利于医生判断。因此,患者看病时应尽量穿宽松的衣物,便于配合医生做相关检查。
6.不隐瞒病情。问诊是医生诊病时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患者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向医生介绍病情并回答医生的提问,绝不可隐瞒病情。特别是与本病有关的问题,可能影响疾病诊断,一定要讲真话,避免医生误诊漏诊,延误病情。
7.不频繁更换医生。对于很多慢性疾病,治疗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方能显现,疗程相对较长。因此不能几副药效果不甚明显,就立马更换医生。另外,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全面准确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位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在5~6分钟之内就能完全了解。频繁更换医生只会造成治疗的重复或延误。
8.不擅自使用药物。诊治疾病过程中,医生非常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患病的原因、时间、地点、症状等不同,治疗方药也不同。有些人吃完药病好了,便把药名或方子记下,以备以后出现相似症状时使用;或者看到别人跟自己的病情类似,便将别人的处方拿来自己服用。这些做法是错误的,甚至很危险。患者应定时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自行开药或随意使用别人的处方。
9.不要忘记带病历资料。每次看病时医生对疾病都有诊断和处理意见,还有一些检查化验的结果。这些资料都很重要,可以给医生下次看病时作参考。所以建议患者每次就诊时要携带所有的病历资料,特别是重要的检查结果。
接力下去,拒绝冷漠!
您看此文用了分秒,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只需一秒哟~
没看够?更多好文在阅读原文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zz/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