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m.39.net/pf/a_4975793.html

作者

肉松

在我们与不同的团队对话时,每每聊起选角行业的变化与发展,同人星光及其创始人姚远的名字总是被频繁提及——一个坚持深耕的团队,一个年入行、从“只是帮忙选定群演”的时代走过来的前辈。

去年,同人星光参与了三部颇具声量的作品:《风吹半夏》《苍兰诀》《冰雨火》,其中,《风吹半夏》属于典型的群像剧,以此为契机,我们希望姚远聊一聊这部剧的幕后以及群像剧的选角方法论。

据姚远回忆,《风吹半夏》的选角耗时天,最难选的角色是“全世界最好的陈宇宙”,其次是“野猫”高辛夷。找王劲松来出演抠门的父亲,则是因为知道这位观众眼中擅长刻画警察或反派的实力派演员,有着一颗喜剧之心。

同时他也直言,从选角的角度而言,其实并不存在以群像剧为前提的方法论。不管是什么题材、类型或属性的项目,选角的逻辑都是从演员与角色的适配性出发,群像的特殊之处在于,要进一步考虑个人与整体的融合度。

以下是对话实录:

谈《风吹半夏》选角:陈宇宙、野猫最难选,王劲松有一颗喜剧之心

娱乐资本论:同人星光是怎么接触到《风吹半夏》的?

姚远:因为我跟傅东育导演之前合作过《冰雨火》,合作这个项目的时候比较顺利,对彼此的工作方式都比较认可,所以当他决定做《风吹半夏》的时候就又找到我,筹备了大概有天,当时剧本还没有完全写完,就先看了阿耐的原著,去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娱乐资本论:拿到项目后的选角思路是怎样的?

姚远:当时看完剧本,我们围绕着许半夏归纳了6组人物关系。第一组就是观众说的“铁三角”,许半夏、童骁骑、陈宇宙;第二组是一起去北边的几位老板,许半夏、伍建设、裘毕正、冯遇、郭启东组成的“钢铁五人组”;第三组是许半夏和赵磊,他们因为事业上的合作产生感情;第四组是许半夏的家庭,她的抠门父亲、年轻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第五组是她和高跃进,也是事业线的一部分;最后,她的事业到达顶峰,公司里的一些人,比如贾总工、贾长安、小苏。娱乐资本论:对于一些具体人物的选角是怎么考虑的?有比较典型的案例可以分享吗?

姚远:比如“铁三角”的童骁骑,他的性格是非常鲜明的,就是敢打敢拼,前期特别鲁莽。我们当时想找90年左右的男演员,同时他的形象气质还要能融入90年代,要让观众一看就觉得他是那个时代的人,欧豪从长相到性格,和人物都是完美贴合的。

整部剧选角难度最大的角色是陈宇宙,他在这部戏里是很悲情的,背负了许半夏在小说里毁坏滩涂的这部分责任,我们和主创团队一起补充了这个角色的前史。

首先是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小陈的前史是这样的,从小生病、和许半夏是发小,许半夏可能会背着他上学,在生活和学校都对他照顾有加,这些都造就他的性格相对弱势,他对许半夏的感情也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同时,小陈也是一个比较早熟、想法面面俱到的人,父亲死后给他留下唯一的“产业”,就是废品收购站,许半夏大学毕业之后,父亲抠门,又娶了一个小妈,急于把她嫁出去,就有了一个包办婚姻,两个人也过不到一块去,所以许半夏经常跑到废品收购站去帮小陈打理一些事情。

有了前史,再看人物定位,小陈在生活中是一个透明人,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有一天他不在了或者离开了,大家才发现他的重要性。当你意识到一个问题、准备做些什么的时候,小陈已经默默地做完了,当你的生活突然间变得乱七八糟,为什么会这样?小陈不在了。还有一点比较关键,因为从小体弱多病,我们希望小陈的身高不要超过一米七。所以综合来看,我们给这个人物定了三要素,一是病态,二是身高不能高,三是戏好。

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演员太少了,整个筹备期一直不停地找,全国各地知名的、不知名的男演员见了很多,不停地见人、试戏,直到找到黄澄澄,他的表演很有感染里,但让纠结了很久的一点是,他有点婴儿肥,和设定的病态不够相符,后来我们理出来的逻辑是,身体原因导致轻微浮肿。

另一个比较难选的是野猫,她生活在比较优越的家庭,她父亲当年也为了保护她的妈妈坐过牢,知道童骁骑也坐过牢之后,对童骁骑有一种盲目的少女崇。同时她又处在于母亲的严格管束下,造就了她特别强的叛逆感,一直想脱离那种环境,追求自我,性格上总结起来就是有点“虎”,敢说敢做、不计后果,所有行为都以自己开心为主。

到了后期又有了转变,不管是在童骁骑住院期间扛起车队,还是后来去许半夏的公司承担财务性的工作,甚至于后来考上了国外的名牌学校,又为了爱情和亲情留下,这个人物也是充满色彩的。为了这个角色我们也见了很多人,直到孙千出现,我们发现她的个性很鲜明,很贴近野猫,最终选择了她。

娱乐资本论:当时怎么会想到找王劲松来演许半夏的父亲?他之前好像更多在演警察或者反派这种类型化的角色。

姚远:首先我跟王劲松老师在生活中是多年的好朋友,观众一提到他,更多想到的都是林耀东那种比较有劲的角色。其实他是很有幽默感的,有一颗喜剧之心,之前聊天的时候他说过,一直想演个喜剧。

后来我说《风吹半夏》里有一个特别抠门、不负责任的爹,问他感不感兴趣。他问我要了剧本,看完觉得可以,也有很多创作想法。

有观众注意到他抓头发的细节,其实那是傅东育导演的习惯,导演在现场比较兴奋或者闹心的时候喜欢抓头发,王劲松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用在了表演中。好的演员是永远是时刻都在捕捉的。

娱乐资本论:我们会在同一个演员在不同项目中演类型相似的角色,你们在选角时一般怎么考虑?找观众熟悉的还是去找一些有新鲜感的选择。

姚远:我有时候更喜欢让观众出其不意。如果所有的同类型角色总是那几张面孔,那我们这个行业也挺没意思的,观众也会觉得没意思。我们会根据人物和人物关系来看,比如它在剧里的功能、戏量的多少,以及是正向还是反向的,它提供的力不一样。此外还要考虑剧情发展,假设某个阶段,主角和剧中的其他人物没有交集,上线了一个新的角色,那对于这个人物,我们是匹配知名演员还是观众相对陌生的演员,就要想清楚。

就像电影怎样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把观众留住是一个道理,随着剧情发展,可能会进入比较的阶段,如果能出现一个有意思、有新鲜感的人物,就能抓住观众。

娱乐资本论:那滨海Boss团里的几位老板是怎么定位和选择的?

姚远:大哥伍建设是比较直率的,裘毕正就是鸡贼、爱财如命,冯遇比较佛系,郭启动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这几个角色的时候,最大的难题是各种性格的一群人凑到一起,怎么样让他们往那一站就是戏。

我们看完剧本会先找到和角色匹配的演员,再搭配不同的组合,跟导演、制片人以及爱奇艺的戴莹总一起看效果,有没有新意?会不会产生化学反应?这几个人的组合方式我们琢磨了很久,不停地比对、不停地调换,最后搭配出来的是刘威、冯嘉怡、任重和宋熹。

谈群像剧:

是不是群像,选角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娱乐资本论:这个来回对比的过程,是只有选角参与还是会和导演、制片人一起?

姚远:我们会先做几种组合,跟导演,跟制片人我们一起来讨论。为什么好的作品必然出自好的创作团队?在《风吹半夏》整个剧组里,傅东育导演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不要有私心”,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要怕出错,所以我们每一个环节都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创作理念,不会去想“这个方案,领导喜不喜欢,不喜欢怎么办”从而去迎合导演的个人喜好。我们会和导演进行反复的沟通,我为什么这么想、依据是什么,我们是可以相互否定。如果每一个班子,每一个创作团队都是这样的,我们的好作品肯定会越来越多。娱乐资本论:您说的这种讨论,和过去相比,能体现出选角话语权的变化吗?

姚远:我们团队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从来没有去追求所谓的行业话语权,因为我认为话语权是在市场和观众手里的,做出来的东西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qku.com//mjcczz/149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