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感染药物抗菌药是妊娠期间最常用的药物,抗菌治疗学的一般性原则同样适用于妊娠期。然而妊娠期的生理改变,往往影响药物的药动学过程,为使感染部位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剂量应进行调整。例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在妊娠期间血药浓度较低,因而应增加剂量。子宫内药物难以到达的部位是羊水,除有少量药物经羊膜转运进入羊水中外,大部分药物必须先通过胎盘转运到胎儿,而后再由胎儿体内排泄到羊水中。因此,子宫内感染的治疗必须高剂量静脉注射抗菌药物。(1)妊娠期间可安全使用的抗菌药物:①青霉素类是最为安全的抗菌药,大量研究未发现对胎儿或胚胎有毒性:②氨苄西林的蛋白结合率低,易透过胎盘屏障,适于胎儿宫内感染的治疗;③第三、四代头孢菌素也已广泛用于妊娠期,这类药物也较易通过胎盘屏障。如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通过胎盘屏障能力强,适用于绒毛膜炎的治疗;④红霉素是治疗妊娠期支原体感染的重要药物,由于较难通过胎盘屏障以致对胎儿没有治疗作用;⑤克林霉素(clindamycin)可通过胎盘屏障并在胎儿组织内达到治疗浓度,常用于治疗羊水内和分娩后耐药的厌氧菌感染。(2)妊娠期间慎用或禁用的抗菌药物:①氨基糖苷类除庆大霉素属C类,其余多属D类,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听神经损害发生率增加。妊娠各期使用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都可导致胎儿先天性耳聋、前庭损伤及肾损害。新霉素可导致胎儿骨骼发育异常,肾、肺小动脉狭窄,先天性白内障,智力障碍等;②四环素属D类,妊娠早期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可导致胎儿畸形,妊娠中晚期使用可导致胎儿骨及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染黄等。动物实验结果证明,四环素尚可致肢体畸形、肝与肾损害及死胎等变化;③氟喹诺酮类多属C类可影响胎儿软骨发育,导致新生儿关节病变,妊娠期禁用;④磺胺类与甲氧苄啶均为叶酸合成抑制剂,复方磺胺甲唑在妊娠最初三个月期应用,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提高,应禁用。磺胺类还可与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点,致高胆红素血症,有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的可能;⑤氯霉素可迅速进入胎盘,在胎儿体内达到药物高峰浓度,胎肝中浓度尤高。氯霉素可影响胎儿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灰婴”综合征,妊娠期禁用。(3)抗病毒药:阿昔洛韦(aciclovir)和齐多夫定(zidovudine)属C类,近年来在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IDS)的妊娠妇女中表明,齐多夫定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婴儿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V)的机会降低67.5%,有益作用相当明显。(4)抗真菌药:妊娠期间容易患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局部应用克霉唑(B类)、咪康唑(C类)以及全身性应用两性霉素B(B类)均未见有致畸报告。灰黄霉素可能导致连体双胎畸形,如孕妇确有应用指征(如真菌性败血症危及孕妇生命),须衡量利弊后作出决定。2.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1)抗高血压药:妊娠期妇女中5%~10%并发高血压或子痫,应进行适当治疗。常用药物有:①α受体拮抗药,多属C类。哌唑嗪等虽为治疗轻、中,重度高血压及肾性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之一,但因其对孕妇与胎儿的安全性缺乏证明,故妊娠期不宜选用;②β受体拮抗药,多属C类。在妊娠期间β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母体、胎儿过速型心律失常:③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降压药,属B类。甲基多巴、可乐定由于具有一定安全范围,常用于治疗孕妇高血压;④血管扩张药,属C类。单用肼屈嗪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对妊娠高血压既安全又有效;⑤钙通道阻滞药,属C类。硝苯地平和其他二氢吡啶类药物用于治疗妊娠期间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对母亲和胎儿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⑥利尿降压药,属C类。噻嗪类、呋噻米及保钾利尿药对人类均没有致畸作用,但胎儿在出生后常常出现少尿,血浆低钠、低钾、低渗。妊娠期间只有在其他治疗措施失效时才考虑使用这些利尿药;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属C或D类。妊娠的中间和后3个月中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致胎儿发育迟缓、胎儿肾衰造成羊水过少及头骨发育不全,在新生儿时期产生低血压、无尿或少尿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胎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及胎儿循环损害。(2)抗心律失常药和强心苷:妊娠期间发生孕妇和胎儿心律失常可能危及母亲和胎儿的生命,应进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①地高辛,属C类。孕妇使用治疗剂量,未发现致畸或对胎儿的毒性,可用地高辛治疗胎儿室上性心动过速;②奎尼丁,属C类。由于有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医院心脏监测下给药;③普鲁卡因胺,属C类。易通过胎盘,可作为未明确诊断的复合性心动过速急性治疗的一线药:④利多卡因,属B类。若血浆浓度高则对新生儿有中枢抑制作用:⑤维拉帕米,属C类。在母体用药后,可成功地使胎儿心律失常转复,但理论上维拉帕米可减少子宫血流量,因而应谨慎使用;⑥胺碘酮,属D类。胺碘酮对胎儿心脏及甲状腺功能有影响,在妊娠的最初三个月应避免使用,仅用于对其他治疗无效而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者。(3)抗凝血药和溶栓药:妊娠是一种高凝状态,静脉血栓栓塞是一种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肺栓塞是孕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抗凝药常用于阻止有栓塞倾向妇女血栓栓塞的发生。常用药物有:①香豆素类,属X类。孕妇在妊娠6~9周用药时胎儿可出现华法林症状,使用华法林的胎儿中约50%末端发育不全而出现手指缩短。在妊娠中间和后3个月期间应用香豆素衍生物与胎儿中枢神经缺陷、小头畸形、脑积水、精神呆滞和视神经萎缩等有关。因此妊娠期妇女要避免服用此类抗凝血药;②肝素,属C类。由于肝素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故对胎儿是安全的。妊娠期间长时间肝素治疗的主要危害是孕妇骨质疏松和血小板减少。在分娩当日,剂量应减少到每12小时U或更少,以降低过度出血的危害。同时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若延长则提示有产生出血并发症的危害,应给予鱼精蛋白进行对抗。3.作用于神经系统药物(1)阿片类镇痛药:以吗啡为代表的阿片类镇痛药都能通过胎盘,多属C类。孕妇长期应用吗啡成瘾者其新生儿亦可出现戒断症状,临床尚未发现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目前哌替啶用于分娩镇痛较为广泛,但应用不当可致新生儿呼吸抑制,哌替啶对新生儿的影响与产妇用药量及用药至胎儿娩出的时间间隔有关,产妇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哌替啶后1小时内分娩者,对新生儿呼吸并无明显抑制,若用药后2~3小时内分娩者,则新生儿很容易出现呼吸抑制。(2)解热镇痛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多属C类,妊娠后期为D类。阿司匹林常用于妊娠期间的疼痛、炎症,低剂量阿司匹林(如40~mg/d)可防止妊娠高血压、子痫和子痫先兆。尽管阿司匹林不引起妊娠最初三个月的致畸作用,但在后3个月特别是在分娩前应特别谨慎,妊娠晚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造成过期妊娠、产程延长、产后出血、核黄疸等后果,而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则无不良影响。大量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导致胎儿严重出血或死胎。(3)麻醉药: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妊娠早期使用一次麻醉药可引起胎儿畸形,但在分娩期间应用全麻药对新生儿可能产生呼吸抑制,在分娩前应尽可能短时间的接触麻醉药。(4)抗癫痫药:妊娠期间癫痫发作对母亲和后代都是危险的,癫痫发作可伤害胎儿,致小头畸形、智力迟钝等。一般认为妊娠期间癲痫发作需适当治疗,然而几乎所有抗癫痫药,包括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和丙戊酸都可致先天性畸形。妊娠早期应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可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还可能引起唇裂、腭裂、心脏缺损、膈疝、腹股沟疝等先天性畸形。卡马西平、丙戊酸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管缺损及胎儿畸形,甚至可导致新生儿出血症。妊娠早期使用丙米嗪可致胎儿兔唇和短肢畸形。苯妥英钠与苯巴比妥合用可增加畸胎的发生率,胎儿的唇裂和腭裂、先天性心脏损害或小头畸形的危险性可增加2~3倍。由于苯妥英钠是叶酸拮抗剂,故在应用时可适当补充叶酸,以减少畸形发生。卡马西平属C类,其余均属D类。对于癫病大发作,现认为卡马西平和苯二氮革类是首选药。使用卡马西平增加神经管缺陷的危险性约1%,神经管缺陷可在好娠第18周期间通过测定子宫内甲胎蛋白及胎儿超声发现。对于顺小发作,以乙琥胺为代表的丁二酰亚胺类是妊娠最初三个月的首选药。(5)苯二氮?类:以地西泮为代表的苯二氮?类属D类。苯二氮?类为亲脂性药物,可迅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在妊娠早期应用苯二氮?类可能损害胎儿神经发育,裂唇或裂腭发生率也可能增加。但发生率较低,大约为自然发生率(0.1%)的2~4倍。妊娠后期重复应用苯二氮?类可使药物在胎儿体内蓄积,导致新生儿肌张力减退。分娩前15小时给予30mg或更大剂量的地西泮可引起新生儿呼吸抑制,张力减退、进食减少和抑制产热等反应。母体长期应用该类药物,也能导致新生儿戒断综合征,故应避免习惯性使用。(6)抗胆碱药:以阿托品为代表的抗胆碱药多属C类。阿托品易通过胎盘,对胎儿呼吸运动有影响,而对心率没有影响,未发现先天性畸形。4.抗组胺药大多数抗组胺药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属B类和C类。目前仅发现溴苯那敏与畸形有关,65例妊娠早期服用溴苯那敏者中有10例发生胎儿畸形,很少报道其他抗组胺药对人类有致畸作用,但对孕妇使用抗组胺药的安全性问题尚无肯定的结论,因此妊娠3个月以内的孕妇一般应禁用抗组胺药。5.降糖药胰岛素属B类,不能通过胎盘,动物实验无致畸作用,围产期用于控制血糖,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胎儿死亡率及畸胎率,是目前孕妇最常用的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和双胍类均能引起畸胎、死胎危险,妊娠晚期使用可致新生儿低血糖。均应禁用。6.止吐药妊娠早期的呕吐,一般出现在妊娠6~8周,持续4~6周,多数孕妇可通过调整生活和饮食而克服,无须治疗;但严重的妊娠呕吐,可以导致酮症、脱水,继而出现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肝、肾损害,需要进行治疗。常用的止吐药物为氯丙嗪、异丙嗪,属C类药,应慎用。美克洛嗪和塞克利嗪为哌嗪衍生物,属于B类药,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试验尚未发现致畸作用,但仍有必要进行深人研究。7.性激素类药妊娠期间雄性激素和女性激素均不应使用,妊娠早期应用孕激素、雌激素或雄激素常引起胎儿性发育异常、神经管或内脏畸形。孕早期用己烯雌酚可致女孩青春期后的阴道腺癌、透明细胞癌的发生,还可能导致男孩生殖器畸形、精液异常等。甲睾酮、丙酸睾酮等可致唇裂、腭裂。长期大量应用可的松可致无脑儿畸形。8.抗肿瘤类药物妊娠早期应用甲氨蝶呤易引起眼、颅面及脑部畸形甚至导致流产。环磷酰胺、白消安、秋水仙碱可引起胎儿肢体畸形、腭裂和外耳缺损。烷化剂氮芥类药物易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异常,指、趾畸形。9.维生素类药物为保证胎儿生长的需要和维持母体良好的营养状况,妊娠期妇女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应适当补充铁、钙、锌、硒、叶酸、维生素,但不应过量。过量维生素D可致胎儿血钙过高,导致智力发育障碍,肾或肺小动脉狭窄及高血压。过量维生素K可引起新生儿肝损害高胆红素血症与核黄疽。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胎儿骨骼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白内障,而维生素A过量可致腭裂、眼部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系统畸形和泌尿生殖系统缺损。维生素E过量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异常。过量维生素B使胎儿产生依赖性,可致四肢短小等畸形。10.产科用药产科中常用治疗早产的药物有以下几类:(1)β2受体激动药:利托君(ritodrine)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早产药物之一,属B类。用于延长48小时分娩是有效的,但用药孕妇常伴有多种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激动子宫外β2和β1受体引起的。(2)非选性环氧酶抑制剂,吲哚美辛用于延长妊娠7~10日是有效的,但存在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孕妇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坏死性结肠炎,应慎用。(3)硝酸甘油:用于产前、产中或产后紧急子宫舒张。可用静脉注射、贴敷或舌下喷雾方法给药,低剂量时(每次50~mg,重复3次)对孕妇和胎儿是安全的。▼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oqku.com//mjcczl/10154.html